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是个真实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丧父,却以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成佛的最高境界,在实践中改革佛教,使之世俗并符合中国国情;他创立的禅宗顿悟法门在中华大地扎根,还远布东瀛扶桑直至欧美。
惠能,俗姓卢,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年)二月初八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卖柴维持生计,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在佛教盛行的年代以及他在寺前卖柴听经所受的熏陶,使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师从五祖弘忍。
拜见五祖时,一番问答,五祖对惠能已刮目相看。惠能在东山寺踏碓八个月后,五祖准备将衣法传授给继承人,于是叫众门徒作示法偈。在五祖众多的门徒中,惟有神秀是公认的高徒。神秀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得知消息后,惠能请人代写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因此得到五祖的赏识,密授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惠能逃过追讨衣钵的劫难后,遵师嘱在怀集、四会一带与山民、猎人为伍隐遁生活十六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年),惠能出山来到南海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在一场关于风动还是幡动的争论中,他以“仁者心动”的见解语惊四座。印宗法师主持仪式,为惠能剃度受戒。从此,惠能开始了他的弘法利生的大业。
惠能应邀住持韶州宝林寺(今曲江南华寺),大开东山法门,讲经授法,释疑解难,使宝林寺香火鼎盛,声名远扬。武则天及唐中宗李显亲下诏书,迎请惠能入京,被惠能婉拒。唐景龙元年(公元年)唐中宗为表彰惠能的功德,敕改宝林寺为中兴寺,新州故居报恩寺为国恩寺。
唐开元元年(公元年),惠能返回故居国恩寺,对弟子作最后讲法开示后于八月初三圆寂。新州、南海、韶州三地的官员及僧俗争迎惠能真身,一致认为焚香指向定去处,结果惠能身归曹溪宝林。
惠能圆寂后,他的忠实弟子神会北上收徒授法并举行无遮大会,与北宗神秀门下展开一场大辩论,结果大获全胜,加之历史的原因,北宗的渐悟法门逐步式微、沉寂,惠能的弟子把南宗“顿悟”禅法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的一花五叶的禅宗流派,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主流。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简介撰文:李绍忠
封面题字:劳崇聘
作画:陈耀宏——一九三五年生,广东新兴县人,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广州教育学院数理专业。酷爱美术,擅长水彩画,兼习国画,会雕塑。年,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李绍忠撰文陈耀宏作品的连环画
《惠能画传》,再版三次,印数达一万五千册。其中有36幅被新华社于年选入《禅宗六祖惠能演义》一书作插画,向全球发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