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节歌 [复制链接]

1#

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音乐基础知识课堂”
  分节歌是歌曲中的常用一种结构,即用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唱多段歌词。


  分节歌起源与民间。中外许多民间器乐曲、民间歌曲都是通过这一简短的、易于传唱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分节歌的旋律必须动听,音乐形象必须准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由于这一形式在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地位,所以中外作曲家纷纷采用这一形式谱写他们的艺术歌曲。德国西歇尔的《罗雷莱》,俄国格林卡的《别唱吧,美人》,德国勃拉姆斯的《要知道我该回头该有多好》,舒曼的《月夜》,奥地利舒伯特的《鳟鱼》、《菩提树》、《听、听、云雀》等,都是分节歌形式的艺术精品。分节歌形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根据歌词内容的要求,用变奏和展开主题的手法来丰富这一形式。《鳟鱼》和《菩提树》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我国,近、现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也有不少分节歌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调式、调性的布局和织体写作的创作方法,又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音调,开创了五声音阶式的民族和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黎英海的《在银色的月光下》、瞿希贤的《把我的奶名儿叫》、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等,都不同程度地在民间分节歌的结构形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创新,为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成为我国抒情歌曲演唱中的重要品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扫一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