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得之见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复制链接]

1#

1

《大学》在开首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之后,立即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六字箴言,描述了一条逐级递升的修心路径。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是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止,本身有停下、不动的意思。由于至善是最完备、最极致的美好,是事理当然之极,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追求。止于至善,是朝向至善的不懈、永不停息的追求过程。

《大学》的作者把“止”创造性地使用,赋予“止”以“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不仅有停下、重新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而且还有朝向、志向、坚持不懈的含义。

作为凡夫俗子,没有利根之人,还是应该先行修炼定心之法,从“止”字的本意出发,在任何一个觉醒时刻,都可以停下来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自己的追求、校正自己的航向,然后选择自己的至善之地,重新出发。

2

人生在世,万事烦扰,早上醒来睁看眼,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扑面而来,应接不暇,在生活的轨道上往往是被裹挟前行,由不得自己做主,想做到“此心不动”很不容易。

《东坡志林》记载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向弟弟苏辙学习了印度传过来的闭息修炼法,也曾经参佛打坐冥想,对于打坐入定修炼多年,自认为在定力方面颇有修为。

有次,得到一首悟道的好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何谓“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也。称颂赞美,讥笑挖苦,毁谤名誉,利禄快乐,衰退苦难,所谓四顺四违,辐辏攻心,一时俱来。能够“八风吹不动?”,这得需要多大的定力修为!

诗作完成之后,迫不及待想和好友佛印分享,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看。佛印看后,沉吟片刻,写了两字交书童带回。

期待得到好友赞赏的苏东坡,接到回信一看两字“放屁”,十分生气,立即过江要找佛印理论。等到金山寺,不见佛印,看见一张纸条“一屁过江!”

东坡醒悟,一笑折回。

故事不管真假,在这里首先写了好诗、做了好事,急于求赞美,就是犯了“八风”之一的“称”字戒;受到讥笑之后,立即兴师问罪,是犯了“八风”中的好几戒。

佛印用开玩笑的方式,点醒朋友苏东坡只是知道“八风吹不动”,还不是真知,小小两字的讥讽就心旌摇荡、怒火终生,何来“八风吹不动”,还是继续修炼吧。

3

《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得到弘忍的传授之后,为了躲避神秀一派的纠缠追杀,隐姓埋名逃亡岭南。

经历十五年之后,觉得时机到了,就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宣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争执不下。

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这个典故,常用来作为批判唯心主义的例子。

如果换个角度,在当时的情境下,从佛学的发展来看,慧能对于佛教走下神坛,从精英佛教、上层佛教转变进入大众佛教、人的佛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