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群ldquo候鸟rdquo专家 [复制链接]

1#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7/26623.html

半个世纪每年冬季“雁南飞”

培育的水稻品种推广超亿亩

一群“候鸟”一样的农业专家

更比候鸟南飞早、北归晚

追赶着太阳和高温

为确保粮食安全、端牢饭碗

默默在田间地头耕耘奉献

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宜昌成就”

枝江市问安镇四岗村一条无名乡道旁,几幢单元楼藏在绿树之间。

这是宜昌市农科院水稻和油料研究所的基地之一,另外一个基地位于公里外的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

眼下是插秧时节,研究所所长赵开荣和水稻育种团队另外7名专家开始忙碌起来,因为基地里不仅有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的试验,还要进行国家级以及省级试验。

他们的忙碌将会持续到9月水稻收割,10月底就会赶去海南。

赵开荣说:

“宜昌进入冬季后,我们就要去海南进行相关科研工作,直到4月底再回宜昌,每年如此。”

“从上世纪70年代宜昌开辟海南陵水基地后,半个世纪以来,农科院水稻科技工作者就如同候鸟一般,冬去春回,为确保粮食安全、端牢自己的饭碗贡献力量。”

“南繁”初期居无定所四处打“游击”

5月24日,是赵开荣今年从海南回来的第28天,他调侃自己又变白了。

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冬季去海南搞科研被称为“南繁”,即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底)赴海南进行水稻育种加代。“全国范围内只有海南自然气候条件最适合。”赵开荣说。

宜昌市农科院的南繁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启动以来,加速了水稻品种的育成推广(时间加倍),该院育成的水稻品种就是在这样的加速过程中完成的。

赵开荣至今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去海南陵水“南繁”,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那么新鲜,总觉得眼睛不够用。不过,住宿和科研条件给了他一记“下马威”,抵达海南后,老前辈们就带着他四处找试验田、找住处,“那时根本没有固定的试验田和生活基地,一切都要抵达后在当地农民帮助下自己找。”

等到次年4月底完成相关科研工作,就将床上用品、炊具和农具等行李寄存在当地,半年以后再来海南时取出来。“上一年找好的住处和试验田,可能下一年就被人给租走了,一切又得重新找。”他说,“所以第二年再去海南,我对海景和自然风光就免疫了,心里想的就是尽快落实试验田和住处。”

赵开荣“南繁”已有30年,每年有一半时间呆在海南。年11月初,为让刚有点苗头的水稻株系尽早稳定,他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去海南,待到次年回到宜昌时孩子已2个月大。“看到孩子我很惭愧,没有陪着妻子生产,没能看到孩子出生。”他说,“但不后悔,因为水稻科研需要我,这是我们这群人的使命。”

四处打“游击”的科研生涯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年。当时在市领导关怀下,市农科院在海南陵水建成了生活基地,面积平方米,“从这以后我们终于告别了居无定所的状态。”

居无定所只是宜昌水稻研究科技工作者艰苦生活的一个方面,他们还要面对水土不服、人手不足、天气炎热等问题和困难,只能凭着内心的追求和信念坚持下来。海南不仅太阳*辣,且闷热程度比宜昌要强很多,大家在户外作业的时候几乎是全副武装防晒,11月去的时候还比较白,次年4月回到宜昌时则变得黑黝黝。“‘南繁精神’是无私奉献坚守科研的精神,是我们农业研究的‘初心’。”赵开荣说。

工人将培育好的秧苗收拢以备下一个阶段实验。

疫情来袭留守女专家独自扛起科研项目

5月24日下午,一身运动装束的贺丽正蹲在田埂上,查看省级试验田区域水稻种苗分蘖情况。

研究所有很多与贺丽一样的女专家,她们将爱美之心深藏在最角落,双手沾满泥土和皮肤黝黑是常态。“从事农业科研就必须和土地打交道。”她说,“双手不沾满泥土,不接地气就不会有收获。”

就是这位女专家,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项目的重任,一个人在海南奋斗了1个多月,确保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去年春节前夕,原本在海南陵水进行试验任务的专家有4人返回宜昌过年,贺丽一人留守在当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2月初返回陵水基地的专家们被挡在宜昌。

进入3月以后,市农科院水稻南繁工作进入到杂交的关键时期,往年这个时候一般有4到5位科研专家在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杂交工作,但去年就只能靠贺丽一人。

从去年3月5日开始,贺丽连续奋战10多天,完成了大量水稻不育系回交及新品种人工杂交工作。“每天早上6点出发,晚上7点回到基地,13个小时内就只有午饭时间休息一会。”她回忆说。

当时海南温度已有33℃以上,又热又闷,在没有同事帮助的情况下,贺丽顶着高温从事品种记载、制种施用“”、剪颖、取粉、授粉、抽水灌溉等工作。她边督促试验工人培训参与杂交,边管理整个南繁试验,独立完成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回到宜昌后,我们都说她‘在特殊时期撑起了水稻南繁工作的整片天’。”赵开荣说。

贺丽只是宜昌粮食育种科研工作者的一个代表。

玉米专家田甫焕在基地度过12个春节;

水稻专家赵开荣在基地度过13个春节;

玉米专家*声东在基地度过11个春节;

玉米专家许贵明在基地度过15个春节;

……

这是市农科院在年统计的此前25年间院内专家在海南基地过春节的次数,背后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奉献。

玉米育种专家*声东,年10月赴海南前夕,恰遇父亲身染重病。为了育种,他还是登上南下列车,结果两个月后其父溘然长逝。噩耗传至海南,此时正值玉米扬花授粉时节,农科院重新换人已来不及,*声东忍着失去亲人的痛楚一直坚持到次年4月圆满完成任务。

贺丽正在试验田查看种苗分蘖情况。

宜昌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走在全省前列

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端牢饭碗,默默在田间地头耕耘奉献,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宜昌成就”。

宜昌市农科院水稻和油料研究所自年创建以来,就进行了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承担了农业部“”课题、湖北省“六五”到“十三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课题、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岗位等各级课题50余项。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尚国强、何深兴、蔡焕文等资深专家,代表品种有鄂宜、鄂中3号。水稻品种“鄂宜”是尚国强研究员等选育的,该品种在长江流域作为主推品种20多年,代表了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国内水稻品种的最高水平,并长期作为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是湖北省选育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

年以来,杂交水稻育种成为团队的主要方向,相继培育出了宜陵1A、巨风A、巨风2A三个高配合力的水稻核心不育系,以它们为基础,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在湖北省审定和外省审定,水稻研究进入*金期,在本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宜昌市农科院在三系不育系研究上在业内公认走在湖北省前列,并在全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赵开荣介绍,宜昌杂交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一半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杂交稻品种都是市农科院历年来的研究成果,“为确保宜昌粮食安全、端牢宜昌饭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宜昌市农科院的“候鸟专家”不仅为宜昌和湖北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还多次参加援非工作。该院老专家李官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三赴非洲,时长8年,一手建立了几内亚比绍的第一个水稻良种繁育中心,见证了宜昌农业援非史;年10月,由宜昌专家承担的援助塞内加尔水稻种植项目获得重大突破,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高出93.8%,当地官员认为:“看到了解决粮食危机的希望!”

还有1个多月就将迎来在宜昌基地最忙碌的时刻,届时需要进行水稻人工剪颖杂交、制种及亲本繁殖赶粉、田间记载调查等工作,“忙完之后,整理一下成果就要赶赴海南开展今年的‘南繁’工作,我们比候鸟南飞早、北归晚,可以说是一群追赶高温的人。”

赵开荣介绍,目前宜昌市农科院的三系不育系研究至今仍然传承了袁隆平院士的发现和精神,“我们的研究处于湖北省领先水平,与袁隆平院士的发现是分不开的,我们育成的核心种质资源巨风A、巨风2A的细胞质也是袁隆平院士在三亚发现的细胞质。”

不仅如此,赵开荣团队内的科研专家中有多人曾经参加过袁隆平院士举行的讲座,聆听袁老的教诲。“我年和年分别在江西和海南听过袁老的讲座。”他告诉记者,“我们在陵水的基地距离袁隆平院士团队的陵水基地相隔不到2公里,我们还去参观学习过。”

来源/三峡晚报

编辑/余白云编审/汪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往期精彩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