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修法的重点
安般修法里面的重点,是在观出入息的时候,很快注意点就会汇聚在鼻触上。在鼻触上的息就是风大,风大属于色法,色法总集了所有色受想行识。我们身体的四大和宇宙四大的特质,全部可以体现在这一个风大上。分析风大,就可以把我们身体的、宇宙的所有组成,像拨念珠一样,拨到后面去了。
然后鼻触对风大的觉受,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名法”。我们的生命通过观慧,就发现两种存在——一个是风大,一个是名法。这时候你再分析风大、色受想行识,乃至到名法。名法也是因缘法,色法也是因缘法,名法不是常住之法,色法也不是常住之法,所以又从色法和名法当中脱离出来,更加地升华到观慧的本体。
我们生生世世会有无数的名法和色法,从有情世界到无情世界、器世界,都是被名法和色法所摄,都不是常住之法。观慧它是无漏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佛性就透出来了,就从名法和色法里面解脱出来了。虽然没觉悟之前佛性也在,但是我们沉浸在名法和色法里,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泡沫所覆盖着,看不到它的真相。通过安般的“止”,产生了慧观,然后慧观越明晰,越从名法和色法里解脱出来的慧观,就变成无漏的慧观、无漏的功德。戒定慧的“慧”,这个时候就变无漏法了。
这个无漏学再引申出的定,从烦恼、见惑、思惑里面,透出来的禅定、轻安。什么叫轻安?是指不受烦恼打扰的一种禅定境界。这时候的禅定也变成了无漏法,这才是安般法最重要的,这是佛法的特质,否则跟外道法观呼吸没有什么区别的。练气功也观呼吸,但是只有佛教才会产生三无漏的功德。
所以安般法必须要汇到这里来,汇到无漏的功德、汇到解脱。安般法可以破见惑、思惑,从世间禅定可以现前出世间禅定,可以证入圣流的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在小乘教法来说,佛陀曾经在菩提树下就是入的安般修法,佛陀在入安般法的时候,在安般的轻安下,祂的慧观非常快的显现了天眼的功德。上座部里说佛陀为什么会这么快呢?因为祂累劫修行,所以当一到这个境界的时候,马上就能证这个功德。然后佛陀继续在这样甚深的禅定当中,也很快现前了宿命通的功德。不仅仅知前世,八万世乃至无量世,甚至彻见祂自己为云童菩萨时,在燃灯佛尊前受记。祂的宿命被这样清晰地照见,乃至一直到五通,最后到漏尽通。
上座部特别重视安般修法,他们认为佛陀是修这个法门在菩提树下成道的,佛陀教罗睺罗尊者的也是这个方法。这在上座部修法里是非常普及的,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他们讲法也要安般,以这个入定再讲法,讲好了之后怎么实践呢?赶快入安般,再入这个禅定。
禅堂打坐,
为什么不能念佛?
实际上,安般的轻安所显现的慧观的特质,慧观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心光,这个心的光明、本然的净心地本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如果在这样的禅定中,再念阿弥陀佛,再念果地的佛,慧观的本体融在无量光无量寿中,就会相互地印证。
当有慧观的时候,当下就是定,当定在这种境界的时候,本身就是慧观,所以叫“定慧等持”。所以,在禅堂里打坐是不能念阿弥陀佛的,因为如果能入定,这个定的体,本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一个实践着无量光无量寿的地方。阿弥陀佛不是嘴念的,嘴念抵不了生死,多少人不知道啊,到临终的时候呼吸都呼吸不出来,哪还念得出来?
一个风大,一个色法,就把所有的地水火风和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概括了,就一个名法来说,它也是不定的,所以《金刚经》里说“是名什么非什么”。板凳非板凳,是名板凳,一切的名法,不就是人的概念吗?但人本然的净心地是不可名状的。
戒的本体是无漏的
禅宗里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你不能说它是什么,一说就不对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的。勉强说什么真如啊、法界啊、阿弥陀佛啊、地藏王啊,这些都是强而名之。《道德经》一上来也讲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谓称名,只不过是安立的一个名字而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描述同一个事物的名字是不一样的。
本来我们凡夫就是在色法和名法里淹没着,通过安般修法就开始分离出来,色法就是色法,名法就是名法,这个时候我们的佛性才朗然现前,佛性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名法。当你找到家的时候,就有坐处了、有坐垫了,这个坐垫就是定,这个境界就是慧,净念相继不受染污,就是戒。
所以戒的本体是无漏的,戒的本体叫无表色。无表色是什么?是金刚体,又叫金刚宝戒。当你明白这个金刚体的时候,名字本身就叫慧,当你受用它的时候就叫定,生命安住在里面不染污它,这就叫戒。所以虽然分戒定慧,但是实际上就是一个,就是一。
END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昙花献瑞,一现永恒——古文殊寺第一朵昙花盛放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六组(三)——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六组(一)——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六)——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五)——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五组(三)——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之四(下)——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