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你想成佛么?立地速成的那种。如果想的话,请先放下你手中的水果刀或指甲刀,拿起这本《思辨的禅趣》,估计大家看完后,一百个人里大约三十人可以立地成佛,另外那七十人再多看两遍应该也能成佛。这还不仅是因为禅法是佛门万千法门中迅速成佛的第一捷径,更因为这本书难得地将“禅”打理得如此通俗可口。在这里需要声明一下,这些话不是我说的,而是作者在书中的自许。
能说出这话的作者肯定有其古怪,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本书的作者署名熊逸,但他(她)的真实姓名却仍是谜。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一个出了一书架书的作者居然能藏得如此之周全,也算奇事。不仅搜不到此人的任何照片影像,甚至连其性别都存在争议,我们姑且称为“他”。
他用了很多笔名写了很多本书,熊逸是笔名中的一个。在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浮世绘大师叫葛饰北斋,他最有名的画作就是那幅《神奈川冲浪里》,在今天的很多日料店里我们仍能看到它。葛饰北斋用很多笔名作画,画出名了,就把笔名卖给徒弟,换个笔名从头再画。要钱,不要名,最后终究是实至而名归。这当然是天才才能有的阔气。熊逸在这方面是不是受北斋的影响不得而知,但在一个逐名利如狂的时代,这样的作者却绝对算是一个异数。读者和出版商也因此送给他一个“思想隐士”的头衔,这个头衔说到底还是想昭示不凡,可能和作者本人的意愿并不合拍。倒是钱钟书说的更俏皮而通透:“如果你吃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非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好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吃这个“蛋”。
这本书的书名中以“趣”字作结,但读完后,却才发现,所谓“趣”,不过是“糖衣”,“思辨”二字才是“炮弹”。这发“炮弹”轰击颠覆的靶子并非禅宗本身,而是很久以来围绕禅宗的种种误解和误会。很多误解因误得太久,竟已成了近乎公认的“正解”,所以要颠覆,要祛魅,要去伪。但做这事儿的难度却绝对是地狱级的。为什么?因为佛教一直都吸引着中国最有学问的人去研究,研究佛教,已经成为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在这样厚的一个底上去动手脚、搞颠覆,其难可想而知。这本书让人吃惊的地方正在于,作者以广博的佛学知识积累、深刻思考的洞见,于诙谐通俗的语调中,潇洒漂亮地完成了通关。在对禅宗的追本逐源上,他像一个异常执着的猎人,不懈地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追逐着每一条隐秘的线索,并最终将那个猎物杀死,提到你面前给你看。在那些广为人知的禅宗公案事件中,他又像一个嗅觉灵敏、目光锐利的侦探,于无疑处存疑,于存疑处解疑,于解疑处还原。毫不夸张地说,读此书,很多时候,你能获得读《福尔摩斯探案》的快感。
禅宗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普遍公认的有序传承是,佛祖拈花,伽叶会心一笑,在这个动人故事中,禅法初传;再后来,达摩一苇渡江,为中国送来禅宗,达摩因此被称为禅宗一祖。但这本书以扎实的考据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一是这两个故事都靠不住,二是印度佛教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叫做禅宗的宗派,虽然禅这个概念确实来自印度,但印度佛教里的所谓禅,是大体上静坐冥想的一种修炼方式,而且这种修炼方式也不是佛家的独创,而是在佛陀之前就有,为印度许多宗教门派所通用,源头上是婆罗门《吠陀》里的东西。考古发现“禅”的源头甚至还要早。所以,佛祖也好,达摩也罢,带来的禅和后来禅宗意义上的禅完全是两码事。而且达摩所传的只有一部《楞枷经》,并曾告诉弟子,别的经都不必念了,一门心思学这部《楞枷经》即可。而到了禅宗真正意义上形成的五祖弘忍时代,《楞伽经》就已被《金刚经》取代了。到了六祖慧能,“造反”造得更彻底,干脆就说一动不动坐禅那一套简直是拿粪土当宝石,完全是错得离谱的邪路。所以,别看名为禅宗,其实是最反对坐禅的。读到这儿,真要心疼一下面壁十年的达摩,假如听到六祖这样近乎“欺师灭祖”,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苦笑。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只能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弘法,才能成功,大众渴望速成的捷径,不喜欢下功夫、花力气,喜欢简单接受,不喜欢深入思考。越是精妙的玄理,越是深邃的思想,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的狂潮。同在盛唐,同搞佛学,作者以玄奘和慧能作对比,玄奘是高知,慧能是文盲;玄奘精通外语,慧能汉语都不及格;玄奘博览经书,慧能只听人念过很少的几部经书;玄奘走的是学术精英道路,慧能走的是大众路线。结果,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是无情的,玄奘失败了,慧能成功了,以致后来慧能的禅宗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现实的考量使人从来更易于接受宗教的慰藉,而不是去读那些让人看得头晕的大部头经义,去做那些实践起来又无比艰难的修行。而取佛理调和儒道,慰藉大众,接地气,才是禅宗最拿手的,也是慧能和他的弟子们得以大展拳脚的思想领域。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禅宗,既不是达摩的,甚至也不是弘忍的,而是慧能的,是一个文盲创造的宗教奇迹。它既不励志,也不小资,更没文化,原来你是这样的“禅”。
这本书思禅、辨禅是从《六祖坛经》入手的,对《六祖坛经》所述的公案和事件的辨疑,以及对《六祖坛经》所要表达的禅宗理念深刻而独到的剖析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例如,慧能见五祖弘忍曾有一段后来被禅师们广为传诵的经典对话。慧能向五祖求传佛,五祖斥责,说你一个岭南的蛮人难道也想成佛(唐代的岭南还未开发,是当时落后地域的代表)?慧能答:人虽然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我这蛮人,和您这位大师,身份有差别,佛性应无异样。五祖听后刮目,但见众弟子在场,便不再说话,只打发慧能到寺里做杂役。
作者一把就从这段对话中拎出两个疑点,一是,像弘忍这样的一代大师高僧,怎么会一张口就能如此露骨地说出这样饱含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的话,眼界之狭隘,连如今的愤青都不如。而慧能所答也实在谈不上什么惊艳,人人在成佛上机会平等,放在今天已属老生常谈。他关于“人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的说法还被王家卫直接抄进了电影《一代宗师》里,只不过,在梁朝伟口中,佛性被换成了功夫。对这一疑的辨析,答案是我们不能以今人的视角去衡量看待历史人物的言行,而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就在慧能之前不久的时间,关于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还属于主流佛教界的异端邪说,也是佛门当中辩论最激烈的激进思想之一。当时传统理论认为并不是人人都有成佛的慧根,所以五祖的一问现在看来虽鄙陋,但在当时,却是正统;慧能的一答如今听来平常,但在当时,却足以石破天惊。而这段对话的第二个疑点是,为什么弘忍见到众弟子在场,就如此忌讳,以致不再和慧能多说?在此,也为本书卖个关子,不再做更剧透,以免让读者失去亲身阅读解疑之乐。
事实上,关于弘忍密传六祖衣钵,慧能与神秀以偈子斗法,神秀一派对慧能的暗夜追杀……等等快灸人口流传至今的禅宗创业史,可能整个都是一场有目的的虚构,这可让人惊掉了下巴。因为它太像一部情节动人的小说,而不像是真实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是处处扬刘抑曹一样,到了这儿则是处处扬慧能而抑神秀。而且这种种离奇情节都是《六祖坛经》自己说的,并无旁证。更要命的是,《六祖坛经》本是慧能的讲话笔记,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六祖坛经》已在慧能去世后,经过弟子们的大量修改,并塞进大把的私货,这也已是定论。那么,有证据吗?有的。在那个著名的偈子较量中,神秀写下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慧能的偈子却是两首,其一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大家看到这儿肯定觉得不对,因为最常看到的慧能版本只有一首,就是大家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原始的敦煌本就是两首,而流传下来的这一首无疑是经过了人为的修订和凝练。为什么要搞这种合二为一的修订呢?因为慧能第二首的开头和神秀实在太像了,不做手脚删掉,等于慧能对神秀禅法的承认,对于一心打压神秀派的慧能弟子来说,这是万万容不得的。况且,敦煌本的《坛经》成书于唐末,本就已非原貌了。
其实,慧能和神秀这对师兄弟在世时,两人的理论分歧并不是一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架势,顿悟和渐悟的对立也不像后来所说那样势不两立。而且当时神秀在长安是国师,当绝对的主流权威当了一辈子,而慧能只是岭南一个默默无闻的非主流,两人根本谈不上什么南慧能北神秀的抗衡,因为分量上毫不对等,神秀更是还向当时的朝廷真诚郑重地推荐过慧能。一切在两人去世后开始变化,随着南宗的强劲发展,慧能的弟子法海和神会才发动了对神秀派的猛攻,并从此,开始了近乎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作者对此的感叹是:像一切新的流派兴起时一样,它所急欲打倒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那些与自己稍有不同的先驱者。而《六祖坛经》的种种,更像是后来这种较量的投射,而非真实的本相。
禅宗是否真是衣钵单传,一如帝国皇权传承吗?为什么禅宗的衣钵传到慧能即止,这东西最后的下落为何成谜?禅宗强调不立文字,为何又要写下《六祖坛经》?慧能的弟子们为何越到后来越背离了他所倡导的语法?“风动幡动”说是慧能的原创,还是早有源头?一浪高过一浪的疑问和谜题,在作者冷峻缜密的观照下,被思考,被辨析,被梳理。没错,在看似诙谐幽默的笔调下,其实是处处都是不动声色的考订。虽然在语句上不乏热情,但在视角上,这本书是旁观的冷眼,它做出丝毫不带感情色彩的梳理和精密分析,但并不评判。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本书显然并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于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的好奇心,以及对佛教义理怀有纯粹知识趣味的读者。如果你正巧就是这种读者,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本书一起快乐地“成佛”了。
*文中配图选自田旭桐水墨作品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