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密佛教从众生到佛,佛陀经历了什么他修悟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3.html

在大乘佛教理论之中,人人都有可能修悟成佛,但佛教历经二千多年,成佛的人除了佛陀和几大弟子之外,真正能够修悟成佛的人并不多,因此,修行虽然容易,但成佛却并不简单,也就是说,从佛教创立到今天,参与修行的人不计其数,但真正证悟成佛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佛像

就算是聪慧如佛陀,也要经历八年的苦修,才有所觉悟,最终成佛。

那么,佛陀的成佛路上,到底经历了什么?也就是说,从众生到佛,他经历了什么?他修悟成佛的方式是什么

我们知道,佛陀还没有修悟成佛之前,虽然是一位高贵的王子,但也还是属于众生的范畴,因为众生跟高贵和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佛陀的修行,其时也和你我一样,从零修起,但是他可以修悟成佛,而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却一无所获呢?也就是说,同为众生,为何差距如此大呢?

佛像

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的修行其实也和我们一样,经历过不断的离舍,不断跨越过一道道障碍,才最终有所成就。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或许他的信念和坚持比我们更加坚定吧!因为他修行的经历确实并没有世人所认为的那样离奇。

首先,他也要经历过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的离别之苦,而身为王子的他,这一点似乎比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困难得多。

佛像

其次,饥饿与身体的各种病痛折磨,在成佛的前后,佛陀也和我们一样,要面对自然病痛的干扰,甚至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他所遇到的环境比我们更加恶劣。

第三、外道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同时存着各种不同思想的交锋,这种交锋进而影响修行,佛陀也一样。

佛讲法图

第四、苦行,四禅八定的苦行,这就是佛陀修行的核心,也是他修悟成佛的关键。正是因为经过这些“四禅八定的”的苦行,他最终才能够在菩提树睹明星而悟道。才能够说出那句让人醒悟的名言:”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妄想执着不能得证”。

那么,佛陀所经历过的“四禅八定”是怎样呢?

其实所谓的“四禅八定”指的是色界的四禅(禅定)和无色界的四定加在一起,统称为八定的意思,也就是佛教常说的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佛教之中,“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当年还没有觉悟成佛时,就是经过这“四禅八定”的修行,前面的“四禅”是这样的:

所谓的初禅指的是修行之人通用各种方式消除各种烦恼、妄念,达到断念无欲的境界。佛陀最初的修行也有过这种经历、

二禅是在初禅的基础上把觉和观都除去,不寻不伺,达到另外一种境界,据说修行之人在这种境界是会产生禅悦,甚至心灵洞彻圆明,就好像久住暗室,顿见光明一样,容易被定住出不来。

三禅不只是断除了世俗的愉悦,也要断掉二禅所产生的禅悦,只剩下佛教之中所说的“内乐”的一种境界。

四禅这个境界,是断除一切的愉悦,包括三禅所谓的“内乐”,据说这样的状态,能够达到心灵空明寂静,可以洞万事万物的一切。

这些都是佛陀还没有成佛时亲身证悟过的,但他认为那不是究竟,也不是他心中所追求的大道。因此,他继续修行无色界的“四定”,要理解无色界的“四定”,必须先了解“无色界”这个概念。

佛教之中,“无色界”是三界之一,在这一界之中,没有色的存在,也就是不受世界物质的任何影响,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达到了自由无碍的状态。换句话说,“无色界”没有了“色”,即物质,只剩下受、想、行、识。

也就是说,在经历过以上的四禅定之后,就到了“无色界”的“四定”环节,那篸,“无色界”的另外“四定”是怎样呢?

菩提树下觉悟

一、空无边处定指的是心中明净,没有任何阻碍,不受任何物质的束缚,整个世界只有“空”,如同在虚空中解脱。

二、识无边处定是连“空”都空掉了,不再有任何印象。据说在此定中,可以看到过去、现在、未来诸种“识”,心中无限清净寂静,难以用言语形容。

三、无所有处定,这一定,舍掉空与识两种境,达到了无所有处的状态。一般认为此定是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是这一定是突破了前三种定而达到的无想境界,也就说在这一定之中,一切有相和无相都不复存在,内心之中保持着清静无为的状态,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

正是经过这“四禅八定”的修行,佛陀才最终于菩提树下悟道,这就是他的修行经历。

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