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后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39岁的男子原来是在西湖对岸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了教职,离开了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10年前,男子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远离这繁华的世界,皈依佛门,几个人一起在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的纪念并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到日本去不会失业。就这样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而船上的人连头都没有再回过一次,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为何薄情寡义至此。而这个男人就是民国著名的绝世才子李叔同。
民国才子李叔同
一个人在世间尽享荣华富贵,要什么有什么,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没有遗憾了是吧?不然为什么人们会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而努力,会为了得到而感到幸福,因为失去而感到痛苦呢?
可是当人们在追求人世上的快乐的时候,很多胜者却选择放下了人世间的种种,他们明明有更美好而又令人羡慕的人生,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一条痛苦的修行之路呢?人活在世上无非就是为了名、利、情,而放下这些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
时间回到年的天津,一个名叫李叔同的男孩以富商儿子的身份含着金钥匙出世了,李叔同从小就是个小神童,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后来还成为了中国艺术界的先驱,他不仅把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同时又擅长书法、诗词、国画、音乐、篆刻、文学、金石学等,他所填词命名的《送别》至今还是广为人知的,然而在他39岁的时候,李叔同选择了剃度出家,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李叔同积累了很大的名气,创作了很多出色的文艺作品,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却选择在人生的巅峰的时候放弃了一切出家去了。
最了解李叔同的是他的学生丰子恺,他在和老师相处的这段时间,曾经听老师说人的生活分成三类,第一种是物质生活,第二种是精神生活,第三种是灵*生活。
李叔同在出家前的生活算是比较简单的,他对物质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在出家之前,李叔同已经创作了很多文艺作品了,从这点上来看,可以说他的精神生活也是很富足的,那么他要想再提高自己的生活,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的话,那就是第三种灵*生活了。
其实李叔同的出家和他的好友夏丏尊有一定的关系,有一次学校有名人来演讲,李叔同和好友夏丏尊不喜欢这种吵闹的场面,两个人就到湖心亭上喝茶,夏丏尊就说像他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也是很好的,李叔同听到这句话偷偷的在心中埋下了出家的种子。
有一次夏丏尊看到一本杂志上有一个关于断食的文章,说到自古宗教上的圣者,如悉达多和耶和华都曾经断食,觉得很有意思,就和李叔同分享,结果,过了一年李叔同读独自去实践断食了,后来还开始看佛经、吃素、供佛像当居士修行了,不久后他就剃度当和尚了,从此成了弘一法师。
学生曾经问李叔同老师为什么忍心抛下妻儿出家?他回答道,人生无常,如果抱病而死,那个时候不忍心抛下妻儿,也不得不那么做了,生老病死是人无法掌控的,看来弘一法师是比别人早了一步,看懂了这个道理了。
实际上李叔同在出家前就曾经留下一封信给妻子,里面说到,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寡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世间积累的名声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从此世间再也没有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的李叔同了,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美好而又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在智者的眼中看来,或许不是真正永久的快乐,也不可能永久。
我们知道悉达多出身尊贵,出生前他是悉达多王子,是要继承净饭王的王位的,悉达多王子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在外人来看他是过着令人羡慕的人生,根据释迦方志的记载,一次悉达多王子出游的时候,看到生而为奴隶的人受苦,还看到了老人生病的人和死尸,这瞬间引发了他的深思,不管人生再怎么样,众生终是避免不了生老病死这个问题。所以为了找到真正脱离痛苦的方法,悉达多王子就出家走上了修行的道路,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了佛果。
如今大多数人都迷于人世间,一辈子追求名和利,当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的时候,才发现这些根本就什么也带不走。
两支*箭
每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身在什么样的境遇,有着怎样的经历,都会面临很多麻烦与困难,这是正常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烦恼并非全是由外因导致的,而是我们的心态和状态决定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的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可能是有人骂过我们,所以我们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我们之后的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我们,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对《两支*箭》开示,被第一支*箭射中的时候是身受,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只*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被第一只*箭射伤之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箭射中。
其实不只是佛教讲放下人中的名利情,就连西方宗教中也有同样的说法,陆加福音里提到了耶和华对门徒说,所以我要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它,你们比飞鸟又是何等的贵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重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天都会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轻时为了学业担重担,成年时为了婚姻担重担,就业时为了职业担重担,成家后为了家庭担重担,年老时又为健康担重担,人生从小开始就是担着重担生活的,渐渐的也就认为这才是生活,但实际上,我们也渐渐的成为了这样的社会产物。这里我就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几年前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新加坡的医生,名叫张庆祥,张医生从小就是一个好胜的人,一直处于一个竞争很激烈的环境,由于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认为快乐源自于成功,而成功就是财富,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都会特别努力的争取做到最好,而他也成为了这种社会下的典型产物。后来张医生发现很多病人会抱怨30块钱的医疗费太贵,但也就是同样的这样的病人却愿意付1万元做抽脂手术。
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他从眼科转到了医美行业,把病人当作了摇钱树,确实转到了美容医生之后,他收获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心中的欲望是越来越膨胀,迷失在了名利之中,他不断的扩张自己的美容事业,在40岁之前就坐拥名车和豪宅,因为爱面子,张医生喜欢开着跑车去亲戚朋友家炫耀自己的成就和名流打交道。在这段日子他拥有了一切自己想要的,感觉没有什么是他掌控不了的。
直到有一天他感到背部突如其来的一阵疼痛,朋友担心他可能是在健身房弄伤自己的,就劝他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没想到检查结果显示竟然是肺癌晚期,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身体的各个部位。
在重大的打击之下,张医生这时才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的,他在从医的生涯里一直都是把治病当做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天机械的工作,想要尽快的完成一天的工作,然后回家做自己的事情,而他的病人的焦虑和痛苦,这些从来都不是他能够感受得到的,直到自己成为了病人之后,他才能够了解他们的痛苦,了解到医生和家人的关怀是多么的重要。
他也发现自己以前没有一点同理心,这个时候他拥有的名车和豪宅却没有办法减轻他的半点痛苦,而家人朋友的沟通才能够使他更有力量,与人的沟通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张医生认为富裕本身并没有错,因为神愿意赐予很多人财富,但问题是我们不懂得应付,我们有的越多,就越想要拥有的更多,那是种深陷泥潭的情况,它会让你无法自拔而失去方向。
也是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张医生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他人,他不再是曾经视金钱为第一的有钱人了,他贯彻助人为乐的新准则去看望同为癌症的患者,去给予鼓励与安慰,他带着自己的经历去为其他的同行们演讲分享,去告诫他们,不要等到重病缠身时才发现金钱并没有那么重要。
张医生于年10月18日病逝,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这年他才40岁,而他之前追求的财富并没有随他一同离开,面对生命的无常,他曾经说过,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他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其实人生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就是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生活越来越忙、越来越累,使身心背负的担子越来越重,就像手上拿着一杯水一样,这杯水其实不重,但是如果拿了很久,胳膊就会越来越累,拿的再久一些可能胳膊就受不了了,但实际上这杯水的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人生的各种苦和名利的诱惑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长期不放就会侵害自己的内心,有些人还觉得一杯水不够,还想再拿两三杯水,甚至是两三桶水。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以放下的东西,有的人能放下名却放不下利,有的人能放下利却放不下感情,一生都在纠结中度过。要知道放下不代表堕落或者是不去努力,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它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也就是说无论是贫富贵贱,都不要把名利或者是困扰人心的情感看得太重,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看得越淡它就越轻如鸿毛,要放下就不那么难了,精神和灵*的自由也就富足了,人也就快乐了,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