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系大学毕业生贫穷到明心见性 [复制链接]

1#

01初出茅庐遇险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尤其是没有靠山的家庭一般的农村大学生,带着懵懂单纯、骄傲自信的少年心,踏上这充满套路、陷阱、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正式宣布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正当大学生们拿到双证准备为踏上社会的第一步举杯称庆时,最大的问题一步步逼近大学生们,它就是贫穷。

贫穷,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里,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满腹经纶,谈天说地,自以为能像某某伟人一样通过不懈努力就能大有作为,以为通过看似万无一失的计谋就能大显身手,可现实不跟他们讲道理:“不经历痛苦,不存在的;单靠自己,不从事自己的专业,不贫穷,也不存在的。”

当钱一天比一天少了,当原来的满怀信心一步步被压垮了,当一家家面试过的公司发来的“不合适”,年轻的大学生们,是否真的无路可走了呢?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现代社会,只要肯去做,是饿不死人的。”既然饿不死人,就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大学生们首先放下心高气傲的面子,其次是解决当务之急——经济来源,再另谋他路。

02贫穷,既是问题,也是答案

人只有贫穷了,才会抛却华而不实的辞藻和外表,才能积极开始思考人的本质,尤其是自己的本质,这是一个认识自我核心的过程。“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身体健康,高薪,自由?”“人生的意义在哪?我为什么而活?在于奉献还是在于获取?为了实现自我还是奉献自己以拿最好的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然很多问题并不矛盾,大可兼而有之。

大学生在没有真正踏上实战场社会之前,是很难保持自己的本心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初入社会面临的贫穷就能帮助大学生摆脱过多的物质欲望,不得不过上一种节俭的生活,有的人会停留在叹惋眼前的苟且,有的人则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

读大学有用吗?叹惋眼前贫穷的人,满腹牢骚,“读大学有个毛用?还不如人家有背景的。”而静思者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读大学究竟收获了什么,若没读大学的话,铁定成为打工仔或者匠人工艺人,但大学读完后,自己必然不会满足于现状,考虑问题也会更加长远,思想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均有了巨大飞跃,获得了一个思维缜密而敏捷的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两个证书。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生命历程: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消亡。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有新鲜的空气、水、食物,能有简单的这三种东西就能活着,能保持健康、快乐,不就能度过比较稳定的一生了吗?

那么,为何现代人如此拼命追求富贵呢?车子房子都是带不走的,为何勾心斗角到斤斤计较?大体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合群心理,社会公认的富贵就能过上好日子,人是群体性生活的,这是客观实在;二是建立在合群心理基础上的攀比心理,看到别人有了房子车子就不自持了,也想要,看到别人升职加薪了,也想要,甚至超过他唯恐不及,为的就是摆脱卑微感得到优越感(虚荣心),就如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小孩有糖果吃而自己没有,就哭着向妈妈说要买糖果,得不到就哭,得到更好的就开始炫耀了。

03贫穷,给了大学生一次明心见性的机会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坛经》

明心见性释义: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两千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苦恼于人生疾苦,离开舒适的皇宫,去荒无人烟之地,寻觅那无上真理,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又将成佛的果实分享给身在煎熬困苦中的人们,帮助人们离苦得乐。欲望、情感都是不稳定的,因此不可长住于此,理性、真理都是客观稳定的,因此可以长期坚信。

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富足和物质匮乏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本性,脱下华丽的大学生身份,正式成为一名社工。刚开始从泡沫似的人上人感觉,跌落到人下人的境地,难免心理会有巨大落差,或者愤怒,或者忍受。假以时日,慢慢习惯了,回过头来看自己,原来,这就是自己啊,我一生的朋友!

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留下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关心和爱吧。人的活动只有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不至于失去方向、不知所措。大学生因祸得福,因为贫穷而明心见性,走得慢但方向正确比走得快但失去方向更加明智,人又为何总是爱比较呢?若能联系自己的发展需求,向已经站在自己目标的高人学习,又何须比较到苦恼自己呢?很多时候,比较的东西并不是内心本性最想要的东西,为了对自己不大重要的东西苦恼,不值!

0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有眼光的人就不该只看到灾难的种种坏处,恰恰是灾难面前能见真情,能明心见性;不该只看到胜利的种种荣耀,恰恰是荣耀使人自满,骄傲而不思进取。贫穷的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苟且,还应该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这也是贫穷为明心见性创造的有利环境!

本文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