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专栏认识疯癫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张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张辰

(山西晋城知行书院山长)

我知道,在我周遭,很多处在不同人生境遇的人,正在面临着剧烈的心理痛苦。或许因为考试成绩、或许因为就业升迁、或许因为爱情与婚姻、或许因为失去亲人。不论怎样,这使得她(他)们受到无法摆脱的情绪困扰,心绪烦躁、寝食难安。白天昏昏沉沉,精神无法安宁,处理事情也常常不能专注,并伴随着记忆力的下降。这些人的心里,有着对于人生的很多疑惑,亟待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解决。但是,决定选择心理咨询来疗愈身心,对于中国人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突破心障,因为寻求心理帮助意味着开始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则常常与印象中的「神经病」、「疯子」、「失控者」的印象关联在一起,这使得心理问题不单单是一种身心的痛苦,同时伴随着羞耻与接受歧视。这让很多需要疏解心理困惑的人,宁肯在无助中躲避世界,或者麻痹在酒精与孤独中,也不愿意以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为代价而主动求助。

为什么精神痛苦者就意味着可笑的、歧视的、有危险性的?这种精神病患者给予中国人的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当我们承认自己精神有问题,就意味着自己是个「异类」,意味着不再拥有与他人平等沟通的权利,不再被尊重,也不再被爱,甚至是令人避而不及的,这难道不令人惶恐吗?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村落里,精神失常的人是拥有自由的。他们,可能会在村镇的街道上闲逛,或者在田地边看着某一处景物发愣,还会做一些重复性的农务。他们徘徊在正常人的生活中,有一些长辈或者充满怜悯的邻居会带着笑容,把一些食物塞到她们手中表达关爱。但当社会从农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又从工商业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的空间设置越来越秩序化、规则化与精细化,精神失常者将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些生活设置,逐渐失去了自由的空间,成为被社会合力管控的对象。这些精神失常的人,本然应该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各种图书、电影、小品对精神病患者的戏谑、丑化、放大其危险性,让精神失常者成为一种如同外星人一样的存在。这种被渲染与扭曲的印象,增加了精神失常者被社会大众的歧视与误解。在这种印象中,我们忘记了他们是有感受的人,是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正在经历着煎熬的人;忘记了他们是我们落难的兄弟姐妹。

人是社会群居性的动物,一个人的精神问题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病症表现,就如同一个人免疫系统出问题,表症却只是皮肤的溃疡点。在清代小说《范进中举》中,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产生的戕害,通过范进考中举人喜极而疯表现出来,那个时代中,即便没有发疯的常人也都潜藏着「范进式」的隐患,而范进则是整个社会推波助澜的牺牲者,范进的精神失常,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而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在极端禁欲主义的社会氛围下,因为性的压抑、因为性所产生的道德上的负罪感,令很多人陷入神经官能症、抑郁、人格分裂的痛苦中,这些个体的痛苦正是社会内在深层问题的表症。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正是因为大量的接触神经官能症患者,才认识到维多利亚时代禁欲主义给与人的禁锢与压抑,因此才构建「力比多(libido)」(性驱力)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开创精神分析学派,其思想一直延绵影响至今。

范进中举/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通过这些个案,对于整个社会其实可以见微知著,我们需要认真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像我们一样的人变成精神失常的人。他们的遭遇与无法理解的现象,给予他们的内心制造了怎样的矛盾与冲突,使得自己的人生无法通过这样的关卡,精神因此打成了结。他们因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和外界妥协,不愿自我欺瞒,也找不到整合内与外、是与非的方法,就只能活在内心的冲突中、分裂中。而在他们身上,却潜藏着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密码,如果他们能够摆脱社会文化加诸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就会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并在血与火中,获得对人生的洞见,成为社会振衰起敝的希望。精神失常者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们似乎没有了解的兴趣,我们只是希望他们的行为与思维符合我们共同的要求,希望他们的行为与思维呈现出我们需要看到的正常,因此我们会以治疗与关怀为名,对他们实施我们常人的特权。在美国社会学家史考尔(AndrewScull)所著的《疯癫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曾经为了迫使精神失常群体表现出社会需要的「正常」,不惜用对他们使用过量胰岛素、强电流电击、甚至手术切除脑叶的方法,让当事人失去感知而表现出一种麻木的「正常」。在战栗中,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疯了?精神失常者所呈现的,其实是我们常人的另一面,这个「另一面」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所说的「阴影」(Shadow)。荣格将阴影定义为「负面的人格」,也就是我们为了迎合外界期望而压抑的部分,那些令我们痛恨、并想隐藏起来的、令我们厌恶的特质。

阴影同时也是我们未充分发展的功能。在阴影里,有我们对社会的负面看法、有我们对生活的不满、有我们压抑的情绪、还蕴藏着我们无限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说:「天才与疯子,其实只有一线之隔。」我们纵观欧洲历史就会发现,展现出巨大创造力的哲学家常常有着异于常人的人格特质,甚至被称之为疯子。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的哲学家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说,上帝死了,强权*治和血腥战争已经注定要发生,尼采发表这种大逆不道、妖言惑众的言说,被人当作了疯子。但是,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证实了尼采的预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早年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两次企图自杀,后受到了一位心理学家的陪护与引导后,写出了法国的传世佳作《疯癫与文明》,对法国社会影响甚巨,福柯因此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之一。还包括「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与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分道扬镳后,经历了四年的抑郁,后因阅读了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而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开宗立派阐发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Psychology)。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佛陀(B.C-B.C),都是因为选择背离当时主流的吠陀教,放弃王储的尊贵、舍弃妻儿,最终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难道不是一种疯狂到极点的行为?

《疯癫文明史》/图片来源于网络

了解精神失常者的内心世界,就是在为社会问题把脉,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的另一面。美国心理学家林涵(MarshaLinehan,-)曾在17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精神病疗养院做检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疗养院让林涵服用高剂量的药物、进行电疗、心理分析,却对林涵没有任何疗效。持续服用高剂量的激素药物让林涵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糟,林涵回忆说,自己好像是掉在地狱一样饱受煎熬,痛苦极了!这种痛苦的感受,让林涵深深的体会到了其他精神病人同样的害怕与无助,林涵暗自发誓:「如果我有机会出去,一定要想办法再进来把大家救出去。」林涵在历经住院26个月的精神折磨后,在医院无能无力的情况下出院了。但林涵没有忘记自己在疗养院里树立的志向——要帮助曾经和她一样受苦的精神病人,林涵抱持着这样的希望,最终成为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并开创了「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DBT)」,也因此拯救了无数个像林涵一样饱受痛苦的人。面对精神病患者,我们不能只是提供所谓的「专业治疗」,用病理化的理论去诠释与诊断他们的表症行为,企图让他们变成我们,却对于促成他们失常背后社会文化因素视而不见。《疯癫文明史》书中说:「精神疾病有其社会与文化的面向,数世纪以来,他们已成了种种发生于人类文明中的疯癫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来也不太可能消失。」我们需要抱持着对精神失常者的尊重与关爱,一起探索其真实的心理现实,聆听他的感受、看见他的世界,同时,也是认识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莫伯凯特(JeanMonbourquette)()。《和阴影做朋友—接纳自己不可爱的那一面》。台北:上智出版社。

[2]史考尔(AndrewScull)()。《疯癫文明史:从疯人院到精神医学》。台北:猫头鹰书房。

[3]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梦的解析》。武汉:武汉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辰

作者简介:张辰,晋城知行书院山长,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晋城心理学会理事,晋城心理咨询专业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心学特约专栏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常年致力于心学的修习与心学教育,举办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讲座数百场。

编辑/刘倩

从心学义理到现代整合从传统到当代从东亚到欧美从生命教育到心理咨询在观念与实务探索中展示生命完整性呈现新世纪最精湛的心学

海峡两岸心学研究院

顾问:刘莞

主编:王学安

副主编:张辰邵明朱浩邹祥刘倩曲龙龙孔戴戴

专栏:刘莞张辰王岳周学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