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光大师来到慈恩寺,经高僧点化,得读佛经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nb.ifeng.com/a/20180410/6493214_0.shtml

声明: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真实的人物传记。

读传而敬师,敬师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

请帮忙转发本书,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有话要说:很多有心向佛的读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师》和《虚云长老》的其中一个章节之后,就留言说要保佑什么什么的,其实这是你们内心的一种祝愿,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报,还需多多行善,并不是嘴巴上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佛祖就会保佑你,心不善,不舍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那些处在人生迷茫中的朋友,建议你们沉下心来,好好看完这两本书,看看这两个得道的高僧,是怎么做人处事的,相信你们对人生会有一个真正的领悟。)

上一节说到印光大师求学之路艰辛,自己倒有所领悟,于是心生退意。

这是教谕布置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的题目,折桂觉得弟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写。丹桂果然深有感触,从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破题发端,联系到当今列强欺凌,大清亿万民众不甘屈辱卧薪尝胆,师夷长技以制夷,必定重振汉唐雄风,写好后交给教谕指正。教谕赞誉有加让书院弟子传阅,这是莫大的荣耀。若在平时,丹桂必然眉飞色舞喜不自禁;可今天他只瞟了一眼,若无其事地搁在一边:“这只不过是书生之见,于国事无补于个人无益,让先生谬赞了。”

丹桂这么若无其事,折桂心里却如同醍醐灌顶,将弟弟写满教谕赞语的文稿邮寄回家让爹娘高兴,然后走进书院攻读。丹桂呢,看够了长安城的灯红酒绿,也看够了大街小巷的成群乞丐,对城郊的寺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大哥告别后,他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高宗年间,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住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永徽三年(公元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但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便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是为大雁塔。关于塔名的来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称,他在印度曾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说的是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慈恩寺内的佛塔是玄奘有意仿印度雁塔形式而建的砖塔,因之也叫雁塔。

且说此塔名雁塔,后来又有人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于是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便称为小雁塔。

雁塔建成后,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有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某年,诗人岑参与好友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雁塔,诗兴大发,吟道——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年—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塔通高二十丈许,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闲话少叙,却说那丹桂来到雁塔寺里,但见虔诚的香客来往不绝,人人都那么安静没有半点喧哗,让人恍若置身于静谧肃穆的西天佛国,能清楚听到寺院里悠扬悦耳的钟罄,听到寺院僧人祥和的诵经声……来到这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笼罩整个身心,让人忘记了尘世间的荣辱哀乐,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丹桂每来一次,都会生出新的感触——开头的时候,他曾为唐高宗的孝心感激涕零,也为自己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痛哭流涕;后来,他为玄奘法师百折不挠弘扬佛法敬佩不已,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悲伤流泪;如今,他又思索一个新的问题:自己疾病缠身,注定了当初的满腔抱负成了镜花水月,今后该怎么办呢?当年释迦牟尼被人生的生老病死困扰,今天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呢?

他每天去得很早,却走得最迟,既不参拜佛像也不去做功德,整日里在佛堂徘徊,他的这些奇怪之举渐渐引起了一个法师的注意。一天傍晚,法师主动跟他攀谈:“居士留恋多日,眉间充满忧伤,不知为何事困扰?倘能说出来,我或许能指点一二,解除困惑。”

丹桂见他慈眉善目,言语间如沐春风,便将自己的经历苦恼一一说出;那法师双掌合十娓娓而谈:“阿弥陀佛!居士所言,足见居士心具慧根!何故?当初佛祖便是深为人世间生老病死困扰,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创立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无上极乐世界,普渡天下众生。居士如能效仿,必当解除心中业障。”

丹桂听了默默无言。那法师看出他已经动心,便举出莲池大师得道的事迹劝导:莲池大师俗家出身官宦豪门,家有娇妻,却毅然舍身佛门,夫妻双双出家,成了一代宗师万古流芳。说着,拿出一本随身携带的《竹窗随笔》奉上:“居士如若与我佛有缘,必当有所感悟。”

丹桂听了怦然心动。近些日子来,他觉得心里格外空虚,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光明,反正那些儒家经典已经解除不了自己内心的疑虑,不妨开阔眼界涉猎其间。于是,双手接过书来,给法师躬身行礼告辞。

再说折桂在书院发奋,自然不知道弟弟迷上了佛家经典。他时刻在思考着一件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整个家庭命运的大事:父母和秋桂在家里茹辛含苦节衣缩食,让兄弟俩来到长安求学,为的就是要他俩能够登科发迹光宗耀祖。本来前年在同州举行了一场考试,可惜自己还学业不精,丹桂更是病势严重,不得不放弃了报考。转眼又是两年过去,秋天一到,朝廷在同州再度举行考试,丹桂的身体也逐渐好转,便请求书院给兄弟俩报了名,决心放手一搏。

关中书院是个盛名卓著的书院,山长思想开明慧眼识人,破格给丹桂办理了报考手续。还在七月初,官府的准考证书就发到了学子的手中,当折桂拿到了准考证书,禁不住热泪盈眶,没等跑进寓所就高声呼喊:“丹桂,我们兄弟在长安苦熬五年,一举成名的机会来啦!”

房间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丹桂,直到掌灯时分,还是连个人影也不见。折桂这可急了,连忙向房主打听弟弟到什么地方去了,房主抠着脑袋想了想,说这些日子小先生白天经常不在家,好像是到雁塔寺听和尚讲经去了,到那里兴许能找到。

“胡闹!眼看科考在即,不在家里发奋读书,居然去听和尚讲经?唉,都怪我对他疏于管教!”折桂又气又急,连忙奔向雁塔寺寻找。

折桂一路颠簸走到雁塔寺,老远就听到寺里和尚在木鱼钟罄中念晚课的声音,寺门已经关闭,他“砰砰砰”使劲拍打,良久,一个出家人慢吞吞打开门,绵里藏针地说:“居士菩萨,佛门清修之地,寺里的师父们正在做晚课,不敢让人打扰,还是明天再来吧!”

折桂只得赔礼,说自己不敢打扰,是来寻找兄弟的,请师父方便方便,说着塞上几枚铜钱。那出家人的口气柔和几分调侃说:别人寻找兄弟,不是去酒店就是去青楼,你怎么到寺院里寻找?折桂无心跟他说笑,连忙正色说:我兄弟是个正经读书人,可不是下三滥!出家人也收起取笑,拍拍脑门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有一个年轻斯文的小伙子,跪在佛堂里不肯走,不知是不是你老弟?

一边说,一边将折桂带进偏殿佛堂,果然朦胧的灯影里跪着一个人。折桂定睛细看,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兄弟!不由得气满胸膛,跨上去将他拉起来大声喝斥:“丹桂,明天就要回同州去赶考了,你怎么跑到寺院里拜起菩萨来?快跟我回去!”

没想到丹桂挣脱身,坚定地说:“我不去考试!我想好了,我要出家!”

一听他不回去考试,居然还要出家,折桂的眼睛瞪得浑圆,仿佛眼前不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更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立誓登科发迹光宗耀祖的弟弟。怔了片刻,他痛心疾首地说:“爹娘望眼欲穿,全家节衣缩食,就盼着你我金榜题名,你居然敢说不去考试,还敢说要出家?你如此自暴自弃,实在是不忠不孝不友不悌的罪人!”

兄弟各执一辞争执不休。(预知印光大师能否顺利出家,请看下一节)

(发布者声明:本人是灵悟法师的皈依弟子,奉师父之命在网络上发布文章,求众生一点功德,所有功德以及稿酬,本人都会转账给师父,为正在修建的寺院添砖加瓦,凡施舍了功德的施主,可私信本人留下名字,刻于寺院的砖瓦之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