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是一种清净自心的方法,在打坐的时候,人的想法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个时候,如果修行有素的,就会知道自己的心中还存在什么欲望。如果打坐的时候还记挂着工作上的事情,就是对工作太过看重,如果打坐还记挂着女朋友,就是对爱情比较执著。
知道自己在哪一方面的欲望比较重之后,再在平时进行适当的思想调整,自己的思想就比较容易控制,最后各种欲望就会比较淡泊了。打坐的实际作用,基本上就是这样。
有的人认为打坐没有用,因为打坐只是当时坐在那里休息,等休息好了,人也就舒泰了。不过往往长期坚持打坐的人,对这种看法会嗤之以鼻:千百年来,哪个修道的不是通过打坐来得到长生的?话虽如此,不过彼此各执己见。俗话说,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佛道教都讲究打坐,通过打坐,认为人能祛除各种自己的魔障。释迦牟尼佛修了很多年的苦行,基本上都是在打坐中度过的。最后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豁然开悟。有人说,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圣人。而释迦牟尼佛将修行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当然就是佛了。只是一般人如果也能将打坐做到这一点,估计他也能成佛成道吧。话虽如此,历史上能打坐极久的人也不算少。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一苇渡江后,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也是豁然开悟,得到了解脱,所以达摩也称为菩提达摩。而禅宗一直都讲究苦行、打坐。也因为这个缘故,佛教中的打坐也称为禅坐。并且禅宗一直对打坐都很重视。
禅宗六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意思就是一个人的道行,是由心而生,将心调整好就行了,哪里与打坐有关系呢?并且《金刚经》中说: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意。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而且,即使释迦牟尼通过打坐觉悟,那也是在打坐中历经了无数的磨难与阻碍,他冲破了重重困难,最后才开悟成佛。
打坐可以让人心清净,习惯成自然,当打坐成为一种习惯后,很多人一打坐就可以进入清净状态,这也促使他执迷于自己的清净。不过在佛教中,对这种状态也不支持,认为一个人应该抛弃这种执着。
佛教中有这样一桩公案:马祖最初在怀让座下学习参禅的时候,每天都在禅房里打坐。这样坐了几年,已经能定住很久了。但是马祖仍然没有开悟,于是他心下疑惑。不过他觉得通过打坐,确实能让自己破除许多魔障,为此,他就请教师父怀让。
有一天马祖正在打坐,怀让就去问他:“你打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马祖说:“是为了开悟成佛。”怀让没有出声,起身离开,过了一会,他手里拿着一块砖,坐在他面前磨。马祖起初不理他,以为这样有什么用。一连几天,怀让都在他面前磨砖。马祖终于忍不住问他:“师父,您磨砖干什么?”
怀让答道:“磨来作镜子。”马祖说:“磨的砖怎么可能作镜子呢?”怀让回答他说:“那么,你坐禅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轰然大悟。
怀让后来说了一段话:“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像。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怀让的这句话就是告诉马祖,你想要学佛、作佛,只学一些表面功夫是没有用的。许多的表面功夫,确实能让人达到一定的境界,但是在得到一些东西之后,就要学会放弃。有为法虽然有用,那只是在世间修习的时候有用。打坐,不能执迷于自己的打坐所得。就是这个道理。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通过打坐来修行,也是一种有为法。佛说“戒定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当做到了定,最后智慧出来后,就不能再执迷于打坐。
话虽如此,作为一种用来修行的方式,打坐这种方法,在初期还是必不可少的。它就像做房子的根基。没有了根基,想直接在空中建造楼阁,也是空谈。
谢谢大家,以上皆为末学的一点见解,如有不当,还请诸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