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土散文腊八开启新年的幕 [复制链接]

1#

腊八一到,离年就近了。在农家四季忙碌的岁月里,春节将近,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已毕。如果将过年比作一场大戏,那么腊八节就是开场的第一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河口一带生动的民谣,传递着浓浓的节日情怀。腊八节的如期而至,开启了跨入新一年的序幕,它告诉人们“春节来了”。

腊八节与古代祭祀有关。据考证,“腊”字含义有三:一说,“腊者,接也”,寓含新旧交替之意;二说“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三说,“腊者逐疫迎春,”迎接一元复始的新一年到来。

过腊八,要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版本不一。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米少面。她将每个粮袋底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家中的果仁,用清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了佛祖面前。佛祖吃下香喷喷的热粥后,很快苏醒过来,走到附近的河边沐浴,然后坐在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供过之后,再施舍给穷人食用。

后来,腊八节便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食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特色食品互相赠送,也是寓意对当年丰收的庆贺,更是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与希骥。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腊月初八,奶奶和母亲都会熬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那时的生活很清苦,没有太多的食粮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奶奶和母亲总是想尽办法做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她们把事先煮的半熟的红豆绿豆等和洗净的小米、黏米,大枣一起倒入大锅中。待开锅后,母亲每隔一小会儿,就用饭勺在锅里搅动几下,防止粘锅。随着大锅里咕嘟咕嘟冒起泡泡,腊八粥的香味,顿时溢满了整个土屋。

手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觉幸福极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从心底里觉得甜蜜和温暖。

腊八粥甜甜的味道尚未散去,就开始张罗着腌腊八蒜了。腌制腊八蒜也是*河三角洲一带传承已久的生活习俗。据说,冬季吃腊八蒜对身体好处多多。它不但是难得的可口调味品,还有杀菌和消*的功效。腌制好的腊八蒜呈淡绿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吃起来十分爽口。腊八蒜的制作非常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放进密封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口后放到一个较冷的地方。两三周之后,泡在醋中的蒜瓣就会慢慢变绿,最后变得通体碧绿。除夕之夜,当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桌后,再配上一盘腊八蒜,不但美味可口,也烘托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腊八节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河三角洲的村民们,把这个节日看得很重,讲究颇多。才过门的新媳妇,这一天必须到婆家一起过节,否则就认为是失礼。所以,新媳妇们或提前一两天到婆家准备过节,最晚也得腊月初八的早上赶到婆家。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直延续至今。

居住在*河三角洲,来自胶东和潍坊的居民,还有着“腊八节扫屋”的习俗。腊八节这一天,这些人家都在忙着大扫除。因为平时很少里里外外彻底打扫,生怕招惹得罪宅神。而腊八节这天就可以放心大胆、毫无顾忌地扫屋了。据这些人家说,“腊八扫屋”是为了把一年来的灰尘和晦气通通打扫干净。扫屋时,把房内的大小物件一股脑搬到院子当中。男爷们忙着在屋内打扫,女人们则在院子里擦洗家具,收拾餐具,晾晒衣物等。饭屋的打扫最为费力,那时农村都是烧柴草,满屋都是烟熏火燎的黑色灰土。腊八这天确实没空扫屋的人家,只好等到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天的时候一块清扫了。扫完屋子后,还要“投烟筒”,“刮锅底”,擦门窗等。经过一番清扫,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只待春节的如期到来。

腊八节是新年的前奏和序幕。从腊八节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打豆腐、杀年猪、宰公鸡、蒸馍馍,赶大集置办年货……

过年的序幕是从腊八节这一天开启的。

审阅:慎言

简评:喝腊八粥、吃腊八蒜、腊八节扫屋、投烟筒、刮锅底等习俗都在腊八这天开始的,从而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把年味烘托得愈来越浓。

终审:严景新

作者:崔吉明,供职于山东省利津县工信局,东营市作协会员。酷爱文学创作,时有小文发表。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