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修行的两大终极问题是:我们的菩提心到底要安住在什么地方?如果有妄心生起来的时候,怎么去降伏它?能安住好真心,降伏住妄心,你的修行就圆满了。
02.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的本质是觉悟,觉悟一是自觉,大彻大悟;二是觉他,普度众生。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普度众生,广行善事。
佛菩萨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他的心里面,并不认为是我度化了任何一个众生,没有一丝一毫的我度了众生的念头。这就是发大乘胜义谛的菩提心。
03.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执著于四相: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处处以我为中心,这是我相。因为执著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人叫做人,这是人相;与我对待的众缘所生的事物纷纭万象,这是众生相;执著于寿命的长短。这是寿者相。
菩萨之所以是菩萨,是因为超越了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破除对我人众生四相的执著,是《金刚经》反反复复强调的重点之一。
04.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菩萨要用不执著的心境来进行布施,这是胜义谛菩提心的布施,是立足于空性立场的布施。你布施了,还得当成没布施。
应无所住,是般若智慧;行于布施,是大爱慈悲。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智慧双运的大乘佛教精神,在布施波罗蜜上的具体的显现。
0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所有因缘和合产生的事物,都仅仅是表象、幻象,而绝非真相、实相。
所以,我们要打开金刚般若的慧眼,穿透幻相,看到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陷阱;凡所有相,皆是众生的牢狱!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外相之中,生活在假相之中,生活在幻相之中。
要想得到解脱的话,就一定要看透幻相,看透外相,看到实相。实相就是空性。
当我们清清楚楚地观照到所见到的幻相不是真相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幻相所困扰,而产生种种痛苦烦恼。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刚经》最重要的命题。一旦我们看透了所有相的虚妄,我们就超越了所有相,那这个世界就不能够再迷惑我们,不能够再束缚我们了。
06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佛陀讲的法,是用手指指着的那个月亮,是用来表示意义的言说,是让我们过河的筏子。
看到月亮时,要忘掉手指头,见月忘指;领会意思时,要超越语言,得意忘言;过了河之后,要离开筏子,过河舍筏。
对佛陀所说的法,尚且要舍去,更不要说那些不是佛陀所说的法了,更要彻彻底底地舍去。
07.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一切贤人、圣人名称的安立,都是因为对无为法证悟的程度有深浅的不同,才有了种种境界上的种种差别。佛教按照修行功夫的深浅,分为三贤十圣。
之所以有这么多等级,是因为功夫有浅有深,对无为法领悟的功夫有浅有深。众生的根器不同,对无为法证悟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法华经》用羊车、鹿车、牛车,来比喻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声闻是听闻如来言教的觉悟的人。
缘觉是悟透了十二因缘而觉悟的人,菩萨是自觉觉他的人,是候补佛。而佛呢,是大彻大悟,觉行彻底圆满的人。
在四圣中,声闻证悟的比较浅,缘觉证悟的比声闻深一些,菩萨证悟的就更深,而佛陀证悟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
菩萨就好比是十三十四的月亮,而佛陀呢则是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
08.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出家人天天都在念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土这件事,世俗偙中、在名言中,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菩萨虽然在事相上面庄严了佛土,但是在胜义谛上,庄严佛土也不过是名言假立而已,在性空的层面上,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在庄严国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佛土”可以被“庄严”。
真正的庄严,是对清净心的庄严。所以菩萨并不会执著于庄严佛土的相。
如果菩萨执著庄严了佛土的相上面,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09.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诸位大菩萨应该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对眼睛所执着的一切物质形相生起执着,不应对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滋味、身体所生的感触,乃至于意识所及的一切事物,生起执着。
应该不执着于一切内外境界而生起清净心、菩提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中表示修行境界的最为著名的句子。
10.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只要一个人能够随时随地讲说《金刚经》,哪怕是经中的四句偈,那么你讲经这个地方,就会受到天神、人类以及*众的恭敬供养和虔诚礼拜。
《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了一座佛塔在那里,大家都会恭恭敬敬地对待它,对它顶礼膜拜。
11.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如果你诵读《金刚经》,发现自己仍然被人家轻贱看不起,这是因为根据你先世的罪业的程度,你本来应该进入三恶道去受苦,但是因为你今生被别人所轻贱,你前世的罪业就消掉了。
并且在未来,你还可以得到极其殊胜的果报,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开悟成佛!
《金刚经》有消除业障的不可思议的殊胜作用。
1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如果菩萨能够通达无我法,达到了“无我”的境界,那么如来说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通达了无我的法之后,他就会自在安乐。
如果菩萨执著于我,就会分别、妄想、执著,他就退转到众生那个层次去了。
1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过去心已经过去,所以不可得;现在心念念变化,所以不可得。未来心还没有来到,所以不可得。
因为三心都是念念变化念念无常的,所以都不可得;同时,三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是六尘和六根和合时产生的感受。
因为三心是缘起的,所以它们是性空的,都不可得。
14.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是由无数的差别的事物所构成的,有贫富、贵贱、好坏、大小、高低、美丑等等不同。
但是从胜义谛来看,虽然万事万物在事相上有千差万别,在理体上面却是完完全全平等的。
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贫有贫的味,富有富的味。如果我们执著于高下尊卑,就陷入了分别执著的泥潭中去了。
1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从色声上面都不能够见到真正的如来,从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上,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
凡夫众生的毛病,都是执著在形相上,以为肉眼可见的形相,耳朵能听到的音声,就是如来,这是走上了邪道,哪怕是拜了一辈子的佛,念了一辈子的经,烧了一辈子的香,也永远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
16.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要大彻大悟,就不能够落入到断灭相的里面去了。
断灭相就是一切皆空,就是枯木死水般的顽空。佛陀提醒我们在否定一切幻相的同时,不要又执著于另一种相,不要执著于“空相”。
如果我们执著了空相,就会拨无因果,就掉到虚无的坑里去了。
1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所以才称为如来。
众生看到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是如来的应化之身。如来的应化之身,是有形有相,有来有去,有坐有卧的。
如来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如如不动的。透过来来去去坐坐卧卧这些表相,看到如如不动的法身,我们就打开了金刚之眼了。
18.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就叫做一合相。小到微尘大到大千世界,都是一合相,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它们都没有实体可得。
凡夫众生往往执著于一合相,而看不到它是由各种条件因素和合而形成的,是虚幻不实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合相,只是一个众缘和合而成的幻象。
凡夫众生智慧浅薄,把因缘聚合、无常变化的一合相,执为实有,产生了强烈的执著。从而导致了种种的痛苦轮回。
1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对一切事物的相状都不产生分别执著,以空性智慧,进入如如不动的实相境界。
如如是不动的、宁静的、平等不二的、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
如如不动,就是“不生法相”,就是“善护念”,“无所住”。真心“如如不动”,妄心纷纷扰扰。
“如如不动”,是证悟一切事物的空性。“不取于相”,是不执著一切事物。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因缘和合而形成的事物。它们像什么?
第一,如梦,像梦一样。当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感到梦是真真切切的,醒来之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并且,不仅仅是梦中的景象是空的,我们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也像梦一样,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性空的。
第二,如幻,像幻术一样。魔木师给你变现出各种各样的魔术,你看到的都是假的。
第三,如泡,像水泡一样。刚刚还在,一眨眼,就破了,碎了,很短暂。
第四,如影,像影子一样。影子是物体的投射,不是物体的本身。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五,如露,像露水一样。早上的露水,晶莹剔透,太阳一出来,立即就被蒸发了,无影无踪了。很短暂。
第六,如电,像闪电一样。打雷时候的闪电,一闪,下一秒就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切都是如此的虚幻、短暂、无常,为什么还要苦苦地苦苦地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