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一法师晚晴集生活中的佳实践是莫失心 [复制链接]

1#

《晚晴集》是弘一法师晚年写的,在这部作品中李叔同包含条佛教语录。在佛教看来,一百是为了完美,而他的句话的意图是在完美之外还有另一层,这可能就是超越完美的解放。

《晚晴集》中的第一句佛语是“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味经》中的佛语是为了提醒世人,在凡人的世界里,无数的男女被纸醉金迷困住,被物欲所控制,从而失去了初衷。的确,你我都在世俗世界里,常常厌倦浮生,然而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荣辱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在《论语》,孔子在他对他的弟子颜回的评价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事物、为自己悲伤的人,因为他明白,他真正的幸福来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人生一世,草木秋,顷刻间,荣辱的兴衰都是过往,所以,放下执念,莫失的初衷。

在经典佛门经典《华严经悲智偈》中有一句话:“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这句话常被理解为:当名利荣辱的得失被忽视时,就像在火中寻找一种冷却的方法。其实,在熊熊火焰中,却要祈求清凉,这本身不是一种错觉吗?而真正的酷其实在自己心里,不需要祈祷。

如果一个人在道中是真诚的,即使是熊熊烈火,那也是一种酷,因为凤凰涅槃是从火中重生的。所以,我们越是受苦,就越要坚守原来的心,在我们受苦、工作、挨饿之后,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只有我们才能体会到满足和满足。因此“如入火聚,得清凉门”是生活中的最佳实践。

我们经常强调本心,强调本心,什么是本心?金刚大师解释说:“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是正直的心、深沉的心和大慈大悲的心,《观经》说的是真诚、深沉和回报的心,大乘佛法通常讲四个弘誓言,六度献心、守戒、忍辱,奋进、禅修和般若都是大乘菩萨的心。经宗所说的清心、平等心、自觉心是本心。总而言之,景宗是一颗阿弥陀佛的心。在金刚大师看来,虽然佛教和儒家所说的“本心”的表达方式不同,但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发自内心的善良。当我们最初的心灵逐渐被世俗的事物所玷污时,我们应该及时悔改,迷途知返,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受到宁静的触动。

在生活中,伊始,我们的头脑是清晰的,我们的身体是新鲜的,我们的美德是干净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清”。然而随着中国入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眼睛变得浑浊,心灵变得浑浊,欲望也逐渐变得肮脏,因此有“三浊”,人们变得混浊。

人生的修行就是去浑浊之物,回归。事实上许多人没有生命,因为他们只看到自私,贪婪,冷漠,麻木,他们既不是“人”,也不是“生”,而是一堆行尸走肉。我们不必多说他们的嘲笑和算计,如果你和他们战斗,模式就会缩小。根据佛经:“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忘本心,坚持本心,是修行的终极实践,也是“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的唯一途径。

什么是世界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果你的心是弯曲的,那么世界和怎么会是对的?因此无论何时何地,请莫失心,在浴火练习之后,你就能找到内心的凉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