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爱无敌田一可说论语之君子不重则 [复制链接]

1#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扎实。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田解——

孔子说,君子要端庄厚重。曾国藩曾经讲过:“端庄厚重,贵者相;谦卑含容,贵者相。”

“重”字,是厚重,稳重而不轻浮,迟缓而又包容,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有临大喜而不喜,临大悲而不悲的淡然。

首先说说什么是君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分以下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周天子;第二个层级是各国诸侯;第三个层级是卿,卿负责监国,是除诸侯王之外最高级的管理人员;第四个层级是大夫,比如大家熟知的晏婴,又比如孔子做过的司寇;第五个是士,士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序列,在古代的公务员是可以世袭的,但必须是嫡长子继承。

孔子有一个哥哥叫孟皮,是个瘸子。因为身体有缺陷,不能参加祭祀,不能承袭他父亲士的身份,所以孔子父亲又生了孔子。成年的孔子因为阳货的打击,士的身份被否定,于是孔子出走宋国,学习周公时期的文化。后来学成后的孔子回到鲁国,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的国君,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送鲤鱼这件事情就等于承认了孔子“士”的身份。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说弟兄三四个,你是嫡长子继承了士的身份,那么其他几个弟兄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士君子”的说法,“君子”一词也就在那时候提出来了。

王蒙先生在《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中提出,君子的定义不仅仅是凭借血统和地位,还包括举止风度,内在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说有文化有素养是士的标准,是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者宽广也,毅者坚韧也,士君子要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士君子,即便没有国家公务员的具体身份,但是也要像做国家公务员一样,具备有效地管理自己言行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有一句话叫“人必先自贱而后人贱之”。所以君子应该自重,得自己拿自己当回事,爱惜自己荣誉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别人才会高看你一眼,别人才会跟随你,也就是“人必先自重而后人重之”。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的信中,多次提到“重”字,他是由表及里地阐述这个“重”的意义。他在信中提到:“第一,走路要慢。”这个“慢”字,就是君子沉稳厚重的外化表现。我们看一个人走路的姿态,便能看出这个人的修为高低。“第二,说话要慢,举止要庄重。”古人讲:“贵人语迟。”曾国藩的儿子天资聪颖,但曾国藩认为他过于玲珑剔透,于是这样提醒他。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聪明反被聪明误,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愚且鲁就是持重的表现。真正的大领导都是说话慢,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愚鲁说话慢就会让人感受到你的持重。

“学则不固”,我们学的道跟实际的生活要相结合,才能稳固。

法国大革命时期,王后上断头台的时候,她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然后非常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在面对死亡时,王后仍然保持着君子之风,这里的“学”就是“固”的。这里面包含的素养,已经无需提醒,无需监督,已经融化在血液,深入到骨髓。

释迦牟尼佛,他没出家之前,先是苦修。苦修之后,他发现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他在菩提树下深深证悟后,来到鹿野苑,遇到了过去和他一块苦修的人,苦修的那些人本想远离他,但释迦牟尼佛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宁静、智慧的气息,吸引了这些苦修的人,最终苦修的人坐下,听释迦摩尼佛讲法。他们最终成了释迦摩尼佛的第一批皈依弟子。释迦牟尼佛慑服众人的就是由内而外的宁静和智慧的气息。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和智慧的气息恰恰就是融化在血液,深入到骨髓的学养。

下面讲“主忠信”: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遇到事情之后主心骨是什么,就是你的选择是忠还是不忠,是信还是不信。忠就是尽心尽力,就是你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信,是言而有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做事都应该秉承着忠和信的原则,作为自己选择的依据和标准。

“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人。这一句话的核心价值就是提醒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论语》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遇到一个比我强的人,我要向他学习。三人行,一个打劫的,一个是抢劫的,一个是贩*的,遇到了三个还不如我的人,那该怎么办?“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止要看到坏人吃肉,还要看到坏人挨打,也就是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问题。对待有问题的一面,我们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告诫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举个练书法的例子。练书法,我刚学书法的时候,首先选帖,那时的我认为写柳体,太瘦;写赵体,太媚;写颜体,太笨;写欧体,太硬。今天我对书法的看法跟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看柳体,骨力雄劲;看赵体,潇洒风流;看颜体,宽博大度;看欧体,法度森严。看问题能看到长处,这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子贡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大。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贡是最大的赞助商。当时好多国家的国君和大夫们,都认为子贡的水平比孔子水平高,为什么呀?因为子贡能挣钱,孔子不会挣钱。另外孔子这一辈子没有事功,就是没有像王阳明、曾国藩那样有不朽的*功。而子贡曾经以一人之力存鲁、乱齐、灭吴、霸越、强晋,外交能力,运作能力都是一顶一的,所以有人一度怀疑孔子的水平没有子贡高,其实只有跟随孔子的子贡,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

但是后来子贡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呢?子贡喜欢跟一帮不如他的人在一起。我之前讲过,你是谁不重要,关键看你跟谁在一起!你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就是处在卑下的位置。子贡由于常常跟不如他的人在一起,导致在学术上没有太大建树。反观子夏这个人,就特别的谦卑,成就也非常大,在学术上的影响也很广泛,韩非子曾经说: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

最后一句:“过则勿惮改。”就是有过错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圣贤,谁都会犯错误,所以说别一提到过错就紧张。

《论语》中说:“不二过,不迁怒。”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便是聪明。

子贡曾经也说过一句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作为君子,过错这件事情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一样,有,大家都会看到,但是改正之后依旧受人敬仰。

子夏说过一句话:“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错就会文过饰非,我承认自己在小的时候就曾经有过文过饰非的经历。但是后来读书读到这里,理解了其中的深意,就下决心彻头彻尾地改正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理解为对于庶人不能以礼相待,大夫犯了法不会遭到惩罚。其实真正的意思恰恰相反“礼不下庶人”就是不用礼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刑不上大夫”就是刑法在大夫身上是用不着的。因为君子严格自律,根本不会触犯法律。

年12月7号,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献花圈后,突然自发地下跪,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媒体的评价是:“勃兰特跪下去了,德国人站起来了。”正视历史,承担罪责,敢于说对不起,并请求原谅,只有这四者具备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君子。

另外面对过错我们要有“闻过则喜”的境界。听到了自己的过错确实应该高兴,因为过错是修行的入口,由门而入。一个圆满的自己正向你款款走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