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很有意思,语出《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话说六祖慧能不识字,当初闻客读经到此句,心中豁然,后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大悟,得传衣钵,《金刚经》也因其开示而家喻户晓。六祖于此处到底悟到了什么?
据经记载,六祖慧能悟到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没办法的,谁教人家不为枝叶所障,一下子直见根性?
这里面能看出很多门道来:为什么六祖一下子能证到自性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而通常我们说的“明心见性”,直至见性成佛,见的就是这样的“自性”?常人为什么不太容易做到?
这还得回到文中开头来说说“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话得先反过来这么看:我们住于色生心,住于声香味触法也生心,生的什么“心”?生的“烦恼心”、生的“尘世心”!不见色起意,不恋六根情欲,没有牵制,也无挂碍,这时候,生的什么心?清净心!所以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同样是直指人心,心跟心的“示相”是不一样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已经很不错了,时时看住这颗心,修心养性;而慧能的见解不一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好比:一个是空无一物,随过随灭;一个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影,如此,方看出“住”于“不住”的区别;有”住“就有牵制,能会扰动心神,显现形迹。
这样,我们还是难以理解透彻,补充点内容如下:
通过前人对人的精神、情感、思维、意识领域的研究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情生于意、意生于心、心生于性;这样一剖析就比较直观了;我们五法八门的情感、情绪产生于哪呢?产生于我们的意识当中,而我们的意识源于哪?源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知道意识源源不断的产生,时时刻刻没有停止过,其在于“心”的驱动作用,心本无区别,缘何我们接人待物,产生多样心理?这就看你的心“住”于哪,住于“色香味触法”就是烦恼纠缠,“不住”就是自生清净;既然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还要“住”呢?因为我们常人“心不由己”,为什么“心不由己”或者说“心为物役”?因为有牵制,心还有后台“老板”,那就是“性”,“心性、心性”这是连在一起的;这样,象剥洋葱似的,我们看到点核心内容了吗?(我们知道自己所谓的业力源于哪了?)
“性”!什么是“性”?性格、性状、性情、秉性、自性,明心见性,到底见的是哪一个“性”?所以,细分析起来,这“性”分很多层次。天性:与生俱来的禀赋或者说本能;习性:后天行为习惯、环境熏陶所形成的积淀;自性:回归清净的自我根性;灵性:与宇宙合一的真我本性。所以,如果你自性清净,自然无所“住”,生清净心,直证菩提;要说六祖慧能能顿悟,人家根性在此,常人,还得“勤拂拭”,扫“尘埃”,直到风吹云散,月如中天。“应无所住”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路径,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再套“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