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 [复制链接]

1#
儿童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今天聊聊这本书——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白鲸》(MobyDick)。

▲《白鲸》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译者:曹庸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

01.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本小说,伟大的小说,世界名著。

但如果你想看惊心动魄的情节的话,毫无疑问,它没有。

这本书用了近页,讲了一个一句话就能给你讲完的故事:一个船长为了报复一只鲸鱼,追逐它很多年,最终与它同归于尽。

除了没有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外,你要想把它当做悬疑、冒险小说看,抑或期待它有对爱情、友情的细腻描写等等,它恐怕也没有。就算你心如止水,抱着看世界名著的朝圣态度去看它,寻求心灵净化,收获人生真谛,它也许都会让你失望而归的。

可它如何成为堪比《战争与和平》的世界名著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它是美国精神的缩影,它成就了美国精神。

02.

美国精神是什么?顾名思义,它是只属于美国的精神。

我们熟知的超人之所以是超人,不是孙悟空,不是鸣人佐助,不是福尔摩斯,他有他的道理。

我们常常说「美国式的」、「美国主旋律」云云,都证明了我们了解到了一点「美国精神」,冥冥之中感受到其实贯穿在美国队长、金刚、《闻香识女人》、嬉皮士之中,有一个共通点,但我们往往说不出哪里共通。

▲漫威英雄美国式超级英雄大片都有相同特点

聊回今天的主角《白鲸》。它的作者麦尔维尔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写一部满含着「美国精神」的小说,也不知道「美国精神」为何物,他只是觉得「凡是美国作家都不应该像一个英国人或一个法国人那样写作」,接着,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让他像人一样写作吧,因为那样他肯定会像一个美国人那样写作的。」

「像人一样写作」,没错,也就是说,这段话的潜台词是:麦尔维尔认为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的作家们是不说人话的。

的确,当时欧洲大陆的作家们,写作时大多数还是偏向用高级词汇和长难句,比如屠格涅夫的《前夜》中是这样描写的: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嗡嗡声也似乎变得分外地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鲜洁可爱,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入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花的小束,也静止着,好像已经死去。」

相信应该没人会仔细读完以上的描写,其实慢慢读完,你会发现写得还是蛮好的。注意,这一大段话可是只有一句!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仍然少不了「兀立」、「动颤」这样的高级词汇,典型的考研外语腔。

再如巴尔扎克《都兰趣话》中的叙述:

「她丈夫不解怜香惜玉,使她终日以泪洗面……所有女人都趋之若鹜,甘之如饴,而且把向她们出售此物的人视作禁脔,不容旁人染指……」

写男女情事用这么多高级词汇,真的要佩服巴尔扎克的功力。

借助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也基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欧陆作家的写作习惯,他们除了喜欢用高级词汇、长难句、成语以外,法国人的小说还喜欢插入拉丁文诗歌,而俄国人则喜欢插入一些法语。同时,文艺复兴以来一直盛行将文章名字变长,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几乎发展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比如家喻户晓的孤岛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其原名叫:《在约克出生的海员鲁滨逊·克鲁梭有个不可思议的惊人生涯,他是海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俄罗挪克河河口的孤岛上奋勇求生,单独地过了二十八年,终于被海盗船救起的详情记,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现在我们回头看《白鲸》,是不是感觉清爽了很多?它的开头短小精悍——「你就叫我以实玛利吧。」

这简直堪称文学史最短小、随意的开头了,它让这本书瞬间亲切起来,可以想见,如果你在麦尔维尔的时代读这本书,除了会感到格外接地气,还会有些震惊,并且带着一点激动呢!

▲赫尔曼·麦尔维尔(—)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不过我们不能小瞧麦尔维尔的简单粗暴,他不仅在「像人一样写作」,某种意义上,他重新定义了「人」,这个「人」不再是欧洲人,而是更自由、更自然、更野性的人。

因此,「人」这个被赋予了新意的词也就成了美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地「人性」,而是豪无愧色地面对人性本身,并以真实的人性为美。

这种对人性本身的价值肯定,以及对其饱含着坦然与自信的态度,构成了美国精神的第一层。

03.

美国精神的根源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根源则是欧洲人。

在欧洲的十八世纪,有几个伟大的男人,他们带着假发,有的穿裙子,有的穿长筒袜。他们的共同点是研究如何让那些穿不起裙子和长筒袜,戴不起假发的穷人们拥有自己的*治权力、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理性的思考。其中有一个叫卢梭的男人,他就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梦想有一天人人都能自由,不再有教皇和君主的层层剥削和压迫。但是他的梦想终究不可能在欧洲实现,欧洲在他看来已经积重难返,他唯一觉得可以做他的「自由实验」的地方是科西嘉岛,并且还是半开玩笑说的。

▲让-雅克·卢梭(—)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出自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卢梭想象的自由,在他死后,居然实现了。

在大洋的另一面,一个巨大的殖民地上,受英国人约翰.洛克和法国人孟德斯鸠影响,产生了美国宪法,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麦尔维尔,他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将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上升为一种美国精神: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生命状态。

谁也想不到,美国精神会在一个职业水手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会在一本如此散漫、语言质朴的书中冉冉升起。但正是这样一本书,把读者置于无依无靠的航海生活中,让人与天地搏斗、对抗,在自然面前展现人的力量和意志。

如果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体现人在自然中的拼搏的话,毫无疑问,它仍是在宗教的框架之下,依靠信仰、信念完成救赎的。而在《白鲸》中,只有茫茫大海,一个怪物和一个船长,不仅宗教退出了舞台,连情感、理智都变成可有可无的陪衬,唯有一种生命本身的强大力量,和面对一切的坚强和勇气。

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它诠释的是以往从没有过的自由人在面对赤裸裸的生命时的胆量。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定义的自由。他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这话看起来挺晦涩,不过参照《白鲸》的故事看,它就容易理解多了。埃哈伯船长的本性是又轴又倔,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他的本性的必然性是不停地斗争,在这一层上,他是被他的本性所限制的,是不自由的。

不光是埃哈伯船长,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跳出自己的「本性的必然性」,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遵从这个必然性,不被他人所左右,自己决定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很显然,埃哈伯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由的人。

当然,斯宾诺莎定义的是自然的自由,与他相比,《白鲸》则更像是在定义「自然人的自由」。这种对自由之美的向往建立在了「人」这一核心之上,它们一起成为了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对自由的执迷也便成为美国精神的第二层。

04.

初读《白鲸》,我们会觉得非常气愤:埃哈伯船长为了自己的复仇大业,害得所有人都和他一起做了陪葬。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悲剧,我们从不喜欢悲剧。但麦尔维尔写埃哈伯却是带着一些崇敬和喜爱的——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