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免费活动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796518.html禅宗经典《六祖坛经》中有许多地方都讲到“自性”,如“菩萨自性,本来清净”、“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等,也有许多地方讲到自心,如“但于自心常起正念,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故知万法皆在自心”、“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等。那么什么是自心?什么是自性?
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普通人的心大致可以分为烦恼心、自心、自性三种。烦恼心是受六根六尘、七情六欲所影响的,会产生贪嗔痴慢疑,是一颗世俗的心。自心是指具有分辨功能、能够催生意识(情绪、情感、念头等)的心,它包括识(眼耳鼻舌身意)、意(末那,也叫做“第七识”、“意根”)、心(藏识、阿赖耶识,也叫作“第八识”)三个层面。其中,心(即第八识)是产生意(即第七识)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也是轮回的基础;意(即第七识)是产生识(眼耳鼻舌身意)主要力量,也是产生“我执”的主要力量。自心更像是一种功能和力量,经过它的推动而产生了烦恼心。自性则是一切众生都具有的心,它是如如不动、不增不减、永远存在的,有了自性我们才有成佛的可能。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性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只有明心见信之后才能感受到。
烦恼心、自心、自性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真我、超我有着类似的地方,自性也与哲学中的本体有着相似之处。为了便于理解,它们可以作为烦恼心、自心、自性的一种对比参照,但三种心毕竟并不等同于三种“我”,自性也不等同于本体,所以要真正理解还得从它们本身的概念中去探究。
佛弟子修行的目的在于获得解脱,而获得解脱的特征之一就是自性得以显现。正是由于有自性的存在,佛陀才会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时候发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得证”的感叹。佛祖所说的“智慧德相”便是自性,“妄想执着”则是烦恼心,而修行的过程是我们从当前的烦恼心一点点向自性回溯,当有一天感受到自性的时候,即是明心见性的时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并没有想佛祖那样证得究竟佛,它是一种开悟的状态,如同打开了自性之门一样,见到的是天真佛,明心见性之后仍需继续修行才有可能证得究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