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经为何会在国内盛行从字里行间领悟人 [复制链接]

1#
唐代欧阳询楷书《心经》

六字大明咒在藏地家喻户晓,那么在汉地,有没有家喻户晓的咒语或经文呢?汉地最家喻户晓的咒就是《大悲咒》,流传最广的经文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三者,都是观世音菩萨传授下来的,有共同源流。

最近这些年,《心经》折服了越来越多的人,上至高级知识分子,下至普通农民,都对其视若珍宝。为什么一部只有字的经文,会获得这么高的地位?汉字向来追求言简意赅,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篇,都是字字珠玑。诗人贾岛曾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可见古人咬文嚼字达到了何等精益求精的地步。

佛教经典卷帙浩繁,三藏十二部足以令人心生退意。佛教又分早期小乘佛教和后期大乘佛教。《开元释教录》将大乘经典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共五部。般若部拥有无数经文,而《心经》就是般若部的心,是整个般若部的精华,甚至《心经》阐述的道理,囊括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教义。佛教向来被认为义理深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心经》是一扇门,通过它,就可以进入佛教的广袤世界。

书法家启功手书《心经》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知道唐朝有一位唐僧,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法号叫玄奘,不过跟小说不同,玄奘大师本领很强,且特别能吃苦耐劳,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国取经,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取得很高的成就,并在全印度无遮大会上,击败所有辩论者,成为当时印度佛教第一人。随后玄奘大师又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带回了大量梵文佛教经典,在长安建译经场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在汉地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玄奘大师的代表作。

这部经文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启迪呢?我们主要看它世间法的含义。先分析它的标题,“般若”意为超越世智辩聪的大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凡俗为此岸,圣贤为彼岸。这部经讲的就是从凡人达至圣人的心法之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世音菩萨通过修行甚深的般若,照见色(物质)、受(感受)、想(心理活动)、行(运动变化)、识(意识)这五蕴皆空。

观世音菩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世音菩萨告诉佛陀的弟子舍利弗,物质就是空相,空相就是物质。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棵大树,它的存在,是由种子、水、空气、阳光、土壤这些因缘促成的,如果这些因缘不具足,那么大树就不复存在,所以说缘起性空,它是因缘的集合体,本质就是空相。那么反过来,这些因缘汇聚,就成了大树,所以,这里空相就是大树。再以水波和水举例,水波的本质就是水,而水起了变化就是水波。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扩展到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水波与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五蕴的本质是空相,空相就是万法的本源。圣人朱熹倡导“格物致知”,通过对外在的探寻,达到内在的知识。我们分析所有存在,最后通向内心,这就是古人外圣内王之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以,我们在探寻世界的时候,要直达世界的本源,不要一叶障目,被表象干扰。人类因为有眼睛、鼻子、舌头、身体、意识,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思维活动。如果我们深究人类的心理活动,会发现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就像河水一样奔流不息,只有心越来越静,才会发现,念头之间会有一刹那的间隔,如果能够使心完全静下来,就可以将心定在两个念头之间,住于当下,这时候就会进入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可以看清世间万物的虚妄本相,直达实相。

禅定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第一次宣讲的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世界诸多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快乐是短暂的,而苦如影随形,所以要找到苦产生的原因(贪嗔痴),找到脱离苦的方法(八正道)。我们在快乐的时候,要好好珍惜,用心去体验每一个瞬间,快乐过后也不要太留恋。当苦来临时,也认真地体验苦的存在,努力苦中作乐。不管苦难抑或快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觉知,而不是一味逃避或者过分沉迷。当我们真正活在当下时,才能渐渐发现生命的意义。

菩提树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股,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诸佛菩萨,都是通过修行般若,最后成就果位,证明《心经》的内心圆满之道是切实可行的。

《心经》带给我们的启迪,首先就是要勘破世界的本质,直达内心。其次,通过安住在当下,感知禅意,令自己开智慧,内心渐渐圆满。并不需要与世无争,相反,应该像玄奘大师一样敢于开拓进取,只是不要太过沉迷物质之中,可以随时超脱出来。

世界万物,虽然本性为空,但是在表象上却是真实存在,所以,在没有达到圣人境界前,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认认真真去做,保持觉知,担负起该担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总有一天会获得内心的圆满。

(作者才疏学浅,因为是公共平台,只能从世间法的角度进行阐释,为求通俗易懂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在此先道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