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0465.html本文是领悟坛经,原创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实修者参考。未经许可,请勿引用和胡乱改写。在坛经中,已是上座,已是教授师的神秀大师,在得到五祖要求每个弟子,都要写出自己的偈语,以判别是否可以继承禅宗衣钵的吩咐后,写出了自己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语在五祖看来,尚未明心见性,没有进入最终的彻悟法门。同时,与慧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应比较,也明显的有很大的差距。神秀大师的偈语还在修的阶段,慧能大师的偈语已是佛果的境界。最终,神秀大师没能得到禅宗衣钵和法脉传承,慧能大师得到了禅宗衣钵和法脉传承,成为了禅宗的第六祖。但这并不表示神秀大师的禅修境界就不高,只是不是最终的果而已。一个禅修者,能够达到神秀大师的修行境界已相当不错了。对于我们今天的佛法禅修者来说,能够达到这一步,更是不容易的,更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时时勤拂拭,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禅修能力,究竟要拂拭一些什么,究竟在拂拭一些什么?佛法禅修的目的,是要转向自己的内部。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有能力转到自己的内部。转到内部的目的,是要发现自己的贪嗔痴。每个人自己的贪嗔痴,有多少,有多严重,只有自己进入自己的内部,才能真正发现,才能真正察觉。我们外在的贪嗔痴的各种表现形式,只是内在贪嗔痴的显现。减少外在的贪嗔痴,尽管可以减弱内在的贪嗔痴,但不能去除自己的贪嗔痴,更不能根除自己的贪嗔痴。只在外部下手,我们也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多少贪嗔痴,有多严重的贪嗔痴。自己的贪嗔痴是如何潜伏的,是如何生起的,是如何作用的,我们都不能明白,更别说去除了。禅修者,又该如何才能转向自己的内部,如何才能转到自己的内部去呢?心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明确而完整的方法: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禅修者,有了观的能力时,就能觉察到自己内部的贪嗔痴,就能慢慢地让自己内心变得平静,变得自在。当他不断这样禅修,不断累积自己的波若波罗蜜多智慧时,有一天,就能真实的照见由外在物色,所引起的受想行识心里变化,都是空的。由此,禅修者就能摆脱自己内心痛苦,就能去除自己的贪嗔痴,度脱掉一切痛苦烦恼。心经中这一观的能力,就是神秀大师偈语中,所说的时时勤拂拭的能力。一个禅修者,只有有了这样的观的能力,他才算是已转向了自己的内部,他才算已经转入到了自己的内部。要有这样的观的能力,一个禅修者,应该先修止。止,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止于某个地方,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止在某个地方。传统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感觉自己的鼻息,这就是我们时常听到的修定。当一个禅修者的定力足够时,才能生起观,也才能修观,也才能开始观。当这样的观的能力,在禅修者的身体内建立起来以后,禅修者就能开始敏锐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变化。这些变化,是贪,是嗔,是痴,自己就能开始一一分辨和确认,就能开始不断把它们扫除自己的体外,就能不断地把它们拂拭掉了。神秀大师偈语里时时勤拂拭,就是这样的一种禅修能力。禅修者是要在修定的基础上,才能有的一种能力。这是绝大部分禅修者,都要经过渐修才能获得的一种能力,这也就是一种渐修的功力。在此基础上,然后才能开悟,然后才能顿悟。时时勤拂拭,表示禅修者已有了足够的观的能力,已能随时觉察到自己身心内部的贪嗔痴的污损,已能像擦拭窗户玻璃的污点一样,清晰准确地把自己的贪嗔痴拂拭掉了。经过时时勤拂拭的不懈努力,禅修者就能去除自己内部贪嗔痴的尘埃,就能不再让自己内部沾惹上贪嗔痴的尘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对去除自己的贪嗔痴来说,已是很强的禅修功力。值得每个禅修者,仔细领悟,好好学习。点赞分享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