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依善知识,发菩提心如是悟心 [复制链接]

1#

依善知识,发菩提心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善知识就是致了良知的人,就是见了自性的人。就像走路,善知识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的人,他又回来接引他人,他知道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他可以带领人到达目的地。用佛教的话说,善知识是倒驾慈航的人,他是到达了彼岸世界的人,他又从彼岸世界回来,接引那些向往彼岸世界的人。俗话说,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善知识是过来人,是倒驾慈航的人。经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第一,善知识者,是倒驾慈航的过来人。善知识从何处过来?答曰:自己到达了彼岸,又从彼岸而来,接引向往彼岸的人,是名过来人。如何是彼岸?答曰:迷即此岸,悟即彼岸。彼岸不在别处,这个不生不灭的妙明真心即是彼岸。回过头来,体证自心。若能证得,当下即是彼岸。这个彼岸,无彼无此,绝对无对,假名彼岸。

第二,善知识者,是善于引导他人的人。所谓当以何身得度,则以何身而为说法。善知识能知学人的根器,善知识能知学人的病处,善知识能给学人诸乐,善知识能拔学人的诸苦,善知识能引导学人到达彼岸。若不是如是,则不名善知识。

若欲到达彼岸,只依善知识,不依恶知识。恶知识者,出于名闻利养之心,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未得装得,未证装证,诱惑他人,误入歧途。经云:“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1],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2]释迦未悟时,他知求悟,而不曾向人说佛法。何以故?自己未悟,不会佛法,又如何向人说佛法?既是学佛的人,当学释迦佛的行径,自己未悟,不会佛法,则不得向人说佛法。自己不是过来人,自己不做领路人。

问:悟个什么?

答曰:唯悟自性,是个什么?

问:如何是自性?

答曰:儒家云:“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即是“天命”。这个“天命”,即是孔子五十而知的“天命”。这个“天”,不是蓝天的“天”,也不是宗教的“天”,而是本分天然的“天”,而是本然如是的“天”。人人皆有这个“天命”,这个“天命”不属人为造成,不属用功修成,本分天然,本来如是,是谓“天命”,佛家称为佛性,亦名觉性。这个觉性,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言,在手能执,在脚能走,在意能想,在处不同,作用有别,归元至本,只是一性,亦名一心。此心即佛,佛即此心。这个佛字,莫作神秘想,他只是诸人本具的历历孤明的妙明心体,亦名自性,亦名天命。释迦修行,六年外道,六年雪山,不得见性,不得成佛。于是,走下雪山,回到世间,于菩提树下,放下一切,修习“诸佛秘密观门课诵”。

释迦修行,触动魔宫,诸魔现前,诱其着相,以此诱惑,牵入轮回。释迦世尊,面对魔境,只管修习“诸佛秘密观门课诵”,对于其余,皆不理睬,任他自生,任他自灭。不理睬故,诸魔自败。诸魔败去,清平境界,当下现前。所谓诸魔,皆非外来,这只是自己的业识变现。魔宫不在别处,只在自己的八识田中。诸魔现前,或曰业识现前,则一概不理。若也不理,则诸魔自退。诸魔退去,清平境界,当下现前。然而,不可落入清平境界。落入清平境界,亦称清平静魔。当须彻见,遍含万相的妙明真心,方名悟道成佛,或曰证真成圣。

清平境界中,一机来临,打破乾坤,于此当下,豁然识得这个妙明真心,或曰识得这个“本真的自己”,是名睹明星而悟道。至此,现广长舌,说一切法,应缘十方,普度群生。莫作玄妙想,自心本如是。

依善知识,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即是佛教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即是发彻证自心实相的心,这是菩萨修学的内因,也是菩萨成就的道种。

发愿证得自心实相,除此之外,别无他愿。若有他愿,所谓愿得神通,愿得庄严,愿得永生,愿得玄妙境界,皆是颠倒妄想,皆是邪心邪愿。落入这种颠倒妄想,落入这种邪心邪愿,犹如煮沙成饭,则永不得成。

发愿彻证自心实相已,依善知识而行,依正知见而行,依菩提心而行,定能证得自心实相,定能成就无上佛道。

[1]一颠迦:一阐提,又名极恶。[2]《楞严经》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一三二页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