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系列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华夏文明的特点
二:华夏文明的源头
三:百家争鸣
四:华夏文明的诞生
五:佛教东传
六:华夏文明的成熟
七:华夏文明的危机
八:华夏文明的发展
我之前的文章简单说过什么是文化,我的解释是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行为想法被群体性赋予某种标准的主观意愿的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文明则是具有某种主观精神标准的群体创造的财富总和,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很明显的,主观精神标准是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决定这种精神标准的思维特点则是根本。文明间最大的差异不是种族、肤色、国力的差距,而是思维方式、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自己的分析解读方法的不同,这种不同造就了文化的差异,进而导致政治结构、体制、生活娱乐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迥异。
我们都知道,客观决定主观,一个文明的形成或一个族群的文化必定受客观环境所影响。蒙古牧民的豪爽、农耕民族的精打细算、四川贵州因为潮湿雾多而吃辣驱寒形成的饮食生活习惯等等。华夏文明自然无法摆脱这种客观限制,但因为中国地域的广阔、地貌的多样、跨越的纬度之大、物种的繁盛、导致了华夏文明思维特点的整体性、辩证性、模糊性、连续联系性。最典型的中国文化如中餐、中医、围棋、武术、中华园林、书法、绘画、音乐、、、无不呈现以上四种特点。
图片来自网络
1:整体性
以整体性来说,如书法、诗歌、绘画、音乐、武术、中医、中华园林等讲究的不是追求细节上的绝对技巧、而是整体呈现的意境、境界,细节上的构造或技巧是为阐述主体精神思想服务的;围棋也是从整体上看待局势而非在意局部得失,中餐更是各种材料、火候、时间的整体把握,中医是人身是小宇宙,天地大宇宙,天人合一。
这种对整体性的追求贯穿了华夏文明的所有具体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组织管理、对外交际的全盘考虑、个人的行为习惯,而整体性来源于农耕民族对于稳定性的追求。
有学者解读过华夏因为治理黄河泛滥而必须统一上下游的所有地盘,因为不如此无法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这样规模的工程,也没有足够稳定的环境去做这样的事。很容易理解,如果上下游的国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不断战争的话又哪里做得什么事?塞外草原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统一,也做不到完全消灭。那么,为了稳定的种田而不受侵扰就必须修建长城。为了管理如此庞大、复杂、多样性的土地是不可能一直盯着局部的细节考虑的,只能整体性的通盘考虑。
图片来自网络
不是所有农耕文明都会产生这种整体性的思维的,这其中有三个要求,1是有足够大的河流和以此进行耕作的土地,否则无法形成大的文明。2是地形气候有足够的多样性,这样产生的风俗习惯才会足够复杂。3是能长期稳定抵御外敌的侵扰。否则连大一统的国家都无法诞生或稳定。中国的地形是足够幸运的,北边是燕山山脉、太行山脉、阴山山脉、黄河构筑的防御网,只留下燕山和渤海之间的狭小地带与祁连山和昆仑山间的河西走廊可以进出,而河西走廊的西边又是沙漠。所以在修建了长城后,北边就基本稳定了,西南是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东边和南边是大海丛林。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世界,这也是华夏“天下”看法形成的原因。
这种地形地貌在古代所有文明中是唯一的,只有这种相对封闭的能抵御侵扰的环境才能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和制度,否则只能出现分散的诸侯国和城邦文化。
这种整体性会形成一种“同一性”或“归一性”的看法,代表着一种想要将万物都归原于“一”的念想,对形而上学来说,它就是追求“第一因”的深刻执念的体现。通俗解释是这种整体性的看法会将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寻找他们整体上的共同点以归纳,如世间万物都可以划分为“阴”或“阳”,并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有“唯一根源”的看法,也就是“道”。应该说中西方文化都曾经存在过“同一性”的特点,如古希腊哲学里面将世界一切物体解释成风、火、水、土四大元素。不同的是华夏是以我为主体去解释,我存在是因为我认为我存在,不需要借助外物或者上帝来肯定,所以“道”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现象的提炼升华,他是主客观的结合;而西方的是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为主体,客观存在的物体肯定了“我”的存在,并将这种客观规律现象归一人格化、神化,成为上帝。最终西方的“同一性”并没有形成中国这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他们是“上帝”下的个体,神是神,人是人。中国是我是我,道是道,我也是道,即“天人合一”。这是因为西方的地理环境没有贯穿东西的大河进行有效统治,没有相对封闭的地貌抵御外部侵袭而造成的诸侯林立、城邦文化盛行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2:模糊性
这是整体性在古代的必然衍生特点,在古代受客观生产力的限制,以整体性判断分析任何一种复杂的现象,是不可能做到细节上的清楚清晰的。从整体看局部的结果必然导致对细节的疏忽,而形成对结果的追求。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切发明几乎都是对实用效果的追求,而没有产生对细节技术的分析、归纳、总结的原因。当然,单一的、割裂的分析看待事物,虽然能对比归纳出很多结果,但事物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所有事物都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人类的观察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干扰因素。所以精准化、标准化的归类分析也有其必然缺陷,中西医的差别就完美的展现了这点。
华夏喜欢追求一种模糊的、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就是这一特点的结果,无论是书法、绘画、音乐。拆开来一样样的分析局部技巧是大煞风景的,每一样技巧的完美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不完美。一个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样样拆开来看都很漂亮的五官组合起来可能很怪异。一个很清楚的对比,中国武术追求的是说不清的境界和被“大师”们败坏的武德,西方是追求速度、力量、精准的技击。
图片来自网络
3:辩证性
所谓“阴至阳生,阳至阴生”、“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无不是这一特点的衍生。没有什么事物现象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面,追求极致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也就诞生了对“中庸”、“和谐”的追求。这也是东方诡辩术和春秋时纵横家的哲学源头。任何事情任何事物怎么说都行,都能自圆其说,可以不断的绕来绕去,形成一个圆,然后回到原点。
辩证法无论是华夏、印度、古希腊都自古有之,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而印度的就不用介绍了,从佛家里面的各种偈语就可见一般。如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者风动心动还是幡动的辩论。
图片来自网络
4:连续联系性
中国的哲学是认为事物是连续联系着的,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存在都是整体事物的一部分而已,每一部分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局部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医里面头痛的原因可能是脚部导致的,人身是小宇宙,各个器官不但在内相互作用,还和外部宇宙相互影响。
以中西方婚姻观念来说就很明显,西方爱一个人讲究爱他/她什么优点,如财富、相貌、才华、幽默、浪漫等等;华夏爱上的就是一个整体的连续发展的人。西方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华夏的是两个家庭或两个社会关系的结合。华夏的婚姻你就应该包容对方的缺点,承受对方家庭的影响;而西方的缺点是压根没有爱,他爱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才华不再、容颜老去那么他离开你是理所当然。
图片来自网络
从近代来看,很明显的西方的从局部看整体的标准化、差异化的思维方式更契合现代科学的发展,但契合不代表必然导致。从局部看整体需要无数的数据、书籍、纸张、工具的发展才能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导致现代科学的诞生,这是需要资源去堆砌出来的,而大航海后的西方恰恰就满足了这一条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整体性的把握更能充分利用资源,比如文言文的整体概括性语言,意简言骇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纸张和传达信息。那么,是否华夏的思维方式就是与现代科学冲突的呢?我说过,中西方思维特点都有其局限性,仅仅是看其什么时候更适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罢了。从整体看局部的思维特点更能纵览全局、把握方向、制定长远的规划、更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标准化、差异化并不冲突,仅仅是局限于生产力而无法做到对细节的把握而已。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大数据运用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已经瓦解了。相反,现代社会在资源整合、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整体性的思维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在新世纪必然承担更大的责任。现代医学、工程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都在往整体性、系统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