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悠然心会,妙处欲与君说 [复制链接]

1#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我念的经,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这四字是惊醒,亦是嘱托,如何在苦短人生获得人生真谛,在品味人生百味后,仍能在心底种一支名为禅意的花呢?雪小禅老师的书籍《风物人间》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悟道参禅,甚至修炼成“陆地仙人”。

一、赏物“奇”

你知道大白菜有一个“菘”这样轻妙的名字吗?你知道汪曾祺的《晚饭花集》中的晚饭花其实就是随处可见的茉莉枝儿吗?你知道田间小道上也可以觅得精巧的器皿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其实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器物,只待你去发现。我们部门种植了很多植物,有一次擦桌子的时候,抬头看到一株有清冷气质的植物,我询问法师是什么,法师回答“菩提树”。原来每天,都有这样一位如温厚的长者一般的圣树来观察我,陪伴我。

与“奇”物相伴的日子,自己的气场也与之相融,有了温度,添了光辉,生活便显现出动人的光泽。“人生就是一场收藏,关键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收藏。”你找到你的“奇”物了么?

二、悟物“理”

我欣赏如花草一样自然睡自然醒的节律感,我倾慕梅花凌寒独放的安静的凛冽的力量,我艳羡通过信物来达到深交目的的动人情谊……

千利休说“我只对美好的事物低头”。这个美,不仅是物品本身的肌理,形态,声响,色彩,触感等,还包括它蕴含的真理。这个“理”是我们赋予它的,也是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曾有一段日子,我特别喜欢收集石头,那些美的丑的,圆润的粗粝的,仿佛有魔力。每当抚摸着它们,仿佛也看到了它们的前尘往事,所经历的风雨雷电,有的还沾染上了沙砾,不可分割,有的圆润如初,不染纤尘,前者刚韧,后者圆融,各有奇志,令人神往。

古人有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今人也可以在与物的相处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知,亦可磨练心智。修仙的过程,就是生活的感触和回应啊!当你可以对一棵树说“春天真美啊!”当你对一条河流说“我也要奔跑不息!”当你望着星空许愿,郑重承诺的时候,你便参悟了四时之物要对你说的秘语。

三、炼物“心”

当我们怀有一颗敏锐的心去品读,去鉴赏风物,我们的心也愈加玲珑精巧,于是我们会感动,会抒怀,会分享。与物相伴,人获得无穷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流传于世的不朽佳作,在创作完成之时,艺术家们也修炼出一颗七窍玲珑心。

徐悲鸿画马,白石老人画虾,黄胄善画驴,“人性、艺术永远是衡量灵魂的尺寸,越干净越炽烈,越饱满越生动。”诚如斯言,在我本科的时候,我误打误撞进入艺工融合的学校,理工科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有观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当时的我们,总是一宿一宿熬着夜,整天整天做市场调研,不厌其烦得修改我们的方案和演示文稿。我们称这个过程为“不断更新迭代”,一次次被否定,我们便一次次完善我们的方案,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设计出真正让人们生活愈加美好的产品。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经过学校走廊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位老爷爷在拉小提琴,曲声悠扬,令人沉醉,我一直好奇,他看过我们在他拉琴的小广场做鸡蛋实验吗?看到我们的雕塑了么?在见证我们成长的过程,有没有把感受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呢?我们是否共同完成了艺术创作呢?

我们看到,听到,触摸到,感知到,于是写出,画出,捏出我们内心的激情和能量,我们的作品就是我们对生活的高歌一曲。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实不是“难与君说”,而是“欲与君说”,想说的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要说到什么程度,更不知所说是否全面深刻,于是化作一句“难与君说”。如何破解?只能邀君共赴这场盛宴,来这风物人间好好游历一番,寻着书中的种种线索,体会物之“奇”,勘破物之“理”,最终炼得物之“心”,方不枉来这人世一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