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吗应该如何看待这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https://m.39.net/pf/a_6983854.html

佛经中的确有部分“重男轻女”的内容,但是那都是方便的说法,在当时有它积极的一面。在新时代应该有所取舍的去看待,具体如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些有意思的探讨。

说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49天,然后他觉悟了,觉悟之后,他就讲法,讲了49年后,涅槃而去。

佛留下的所有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两类:

1)去烦恼的;

2)了生死的。

“去烦恼”的佛经,主攻一个课题:,也就是常说的缘起法,主要说方便法门。

“了生死”的佛经,主攻一个课题:,也就是常说的性空法,主要说究竟法门。

“了生死”这个终极的问题,对于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佛讲起这方面的经,就相对简单也通用的多。

而“去烦恼”这个问题,每个人却各有各的不同。

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男人和女人因为身体物理结构的不同,而造成的烦恼的不同。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的人身自由

我们知道佛陀讲法的时代是两千多年前的印度,那是一个血腥的暴力时代,战争频繁。

单从人身安全来讲,男人独自出行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更不用说女人了。

而佛在世时候,大家都是实修的,没有现在所谓的居士这样在家修行。

所以一些最简单的事情,比如吃饭问题,出家人都是要亲自去讨饭来生存的,这就给女性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甚至人身危险。

所以,社会无法给女人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

二、女性的家庭包袱

古印度时候,女性常常十几岁就结婚,结婚就要生孩子,“结婚生子”几乎成了女性一辈子要承担的责任。

一个女人,如果出家,就需要跟丈夫孩子割裂,这在现代,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在真正男权社会的古代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佛在阿含经里说:女人生具三事苦:生育苦、服侍丈夫苦及终日操持家事之苦。女人因此苦不得自由。

所以,家庭无法给女人提供自由的选择空间。

三、女性的生理特点

我们知道印度是个非常热的地方,僧人穿的少,睡的也简单,而女性如果出家修行,是要和男比丘们一起居住的,这就在日常起居中,增添了许多的不便。

我们知道,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断离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中,最强的就是男女之欲,这个也是能否修成正果的关键,《楞严经》就是以这个话题而开示的。

所以,“女人身”使得女人在修行中,平白无故比男人多了种种的阻碍。

正是因为这三个问题,佛在早期,出于保护女性的原因,是不同意女人出家修行的,因为很明显的,女性在当时是非常弱势的群体,普通女性不出家,反倒更容易幸福快乐一些。

后来佛弟子阿难强力主张,要佛接受比丘尼,这才开始有了比丘尼这样的女性出家人。

你想,在年前,中国还处于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女性别说出家了,在家也基本没什么人权可言,就连孔子都不接受女弟子,佛那时候就主张众生平等,正是非常前卫了。

那么佛同意女性可以出家后,就开始在讲经中,针对男女烦恼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

什么叫方便开示?

方便法门和究竟法门有何不同?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佛法”和“佛经”的关系,正如“字典”和“文章”的关系。

字典里的字,可以组合成所有的文章。

佛经里的道理,同样的也不脱离佛法的本质。

但是有一些佛经,是用来列举所有阻碍的可能,供修行者做排除法的,是一种便于当时情况的理解而故意说的,是需要听完即弃的。

这一部分佛经就是方便法门。

“方便法门”和“究竟法门”的区别就如同,理论课和实例课的区别。

“究竟法门”像《金刚经》、《心经》这种,是需要常常琢磨的。

而如果我们在佛经中看到某些特别具体的描述,像什么“五障”之类的,那就是方便法门,是需要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各自遇到的烦恼不同,佛也没那么多时间去一一开示,那么就通过方便法门,来用一种列举所有问题的方法,让所有的修行者从中吸取教训,各自做各自的排除法。

我们往往会在排除法的时候,看到其中某一条就突然“悸动”一下,这个情况就是“应缘”了。而那些并没有困扰到自己的条目,就不必做太多理会。

但是,毕竟在当时的佛弟子中,男性居多,自然佛经中以男性为开示对象,更常见一些,而宣说的种种方便法门,往往在女性看来,是非常被贬低,或者说有轻微侮辱的情况。

女信众在修行过程中,如何正确面对佛经中这些情况呢?

“烦恼即菩提”,这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哪里有困扰,哪里就得解脱!

眼睛在佛经中看到困扰的时候,正是身体在生活中得到解脱的机会。

那么佛在某些看似不堪的方便法门中,藏着相应的究竟法门吗?

是的,任何看似简单的方便法门中,都暗藏着相应的究竟真谛。

比如佛经里,列举女人身的种种不堪时,其实是针对女人身这个“业身”来说的,业身就是肉身。

我们说去烦恼的关键,就是消业。

身而为人,最大的业,就是轮回而来的身体;因为肉身这个五蕴之躯是我们所有业力的承载者。

修行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肉身再次放下。

所谓:诸相非相。

而佛说法的印度时代,最大的宗教组织是婆罗门,婆罗门种姓等级制度森严,很多底层的人民,尤其是女人,都希望自己下辈子可以成为男人,因为在那个时代做女人实在太苦啦。

佛的沙门,就针对这个情况,针对这个当机,故意在佛经中,把“男人”和“女人”说成两个不同的等级。

把男人定义成烦恼更少的一类,

而把女人定义成烦恼更多的一类。

这才有了佛经中“女转男身”、“男身七宝,女身五漏”等等这些“方便”的说法,因为女性要成就正法,是要比男性遭遇多数倍的磨难的。

正因为如此,女性的修行,要比男人殊胜的多。

而佛也在《相应部》及《显扬圣教论》中,表达了对女性身份的极高认可:女人是最上之物,一切菩萨与转轮王,都从母亲的子宫出生。

所以从究竟法门来说,这里的女性和男性,佛说的实际上是“人格”,而非“人身”。

或者说佛划分男女的依据,并非物理上身体区别,而是精神上的认知区别。

而从方便来说,一个人,哪怕他是男人,没有男人的人格,那么他在佛心中,也属于不可得道的女人。

而一个人,如果她信心坚定,一往直前,虽然不是男人身,更胜大丈夫,依然可以当下取得佛果——这个才是佛要表达的真实义。

所以,我们所有信众在具体的修行中,要清楚的把自己分成“人身”和“人格”两部分来看待,不要被佛经中的几句男女的方便法门所摄住,那只是为了方便年前的印度人理解而说的,与当下时代已经不再方便、不再有效。

只要我们:于佛但行正道,于心莫问归处。

终可:竹影扫阶尘不动,不识凡心是梵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