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年),俗周,唐代高僧,著有《修心要论》,最早提出顿悟与渐悟两者都可行的人。其弟子神秀深得渐悟法门,在当阳玉泉寺教化一方;弟子慧能深得顿悟法门,在曹溪宝林寺教化一方,江湖上称“南能北秀”。他结束了修行人必须做“游僧”的局面,从这个地方,游历到那个地方,直到见性成佛。证明了人在一个道场安住,只要潜心修行,也可悟道。在选接班人时,弘忍大师对众弟子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五祖表达了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聊一聊。
当时,从岭南来了一个行者,叫卢慧能,到达东山寺后直言不讳地说:“我只想成就佛道,其它的什么都不想要”,众人听后非常不高兴,你一个新来的,什么都不懂,开口就要成就佛道?把我们放在哪里?弘忍大师与他一聊,发现见这个年轻人不但莽撞,连字都不认识一个,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他很有慧根,说人虽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人人都可以学佛、成佛。于是弘忍大师安排他到后房打杂,勉强入围了,拜师学道的事得看造化,以后再说。八个月后的一天,弘忍大师召集了众弟子,他自知年事已高,有些事还是尽早打算的好。
弘忍大师对众弟子说:“如何脱离生死是很重要的事,你们每天只知道持戒求人天福报,而不知道修般若智慧,脱离生死苦海。你们本来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求人天福报又怎么能帮你们脱离苦海呢?(佛陀曾说“空”,活着的时候,像你不存在一样的活着),你们各自回去,用上毕生所学所悟,做一首偈语交给我。谁的境界最高,悟到了佛法的真心本性,我就将达摩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人听后对弘忍大师行礼,表示谨遵师命,迅速散去。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后来目不识丁的慧能,打败了从业多年的精英人士神秀,“野路子”打败了学院派,从五祖的选人就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神秀以一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交了答卷。五祖认为这首偈是不错的,若依此修行可免入恶道,他让众弟子互相传诵,共同受益。至于有没有资格成为六祖?他认为这首偈语是有相偈,还没有入门。慧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五祖重视,后来进阶到二级考核,三更天五祖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顿悟!说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到此,五祖认为慧能已经彻悟!于是将衣钵传给了他,确定他成为禅宗六祖。
或许在五祖看来,神秀的偈还是着相的,中间有遮挡;而慧能的偈没有遮挡,直指佛法的真心本性。他这句话说:“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或许说,想太多是没有用的,所以神秀回去想了三天之久。见性之人,言下须见,所以慧能看见神秀的有相偈,就能作出无相偈;听五祖讲解《金刚经》,触机神应,当下就能说出五个“何其自性”。这是自然反应,做不了假的。比如别人问你1+1等于几?你知道的话就直接说等于2,还要考虑很久吗?那说明你不知道,在用逻辑推理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达摩祖师说:“只言见性,不论其它的”,或许说修行人,不一定不能动武,一切要从本性(良知)出发。比如有外族入侵,占我山河,害我同胞,难道我们不与他们反抗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须保家卫国,不抵抗是不作为,助纣为虐。所以古代有少林武僧行走江湖,匡扶正义;抗战时期有道士下山,为民族存亡尽一份力。好了,弘忍大师的这句话说完了,感谢您的观看!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可以点赞、评论、转发哦!还可以赞赏作者!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感谢!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