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作者:雅瑟培培。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一章先贤圣哲
那烂陀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一年。在南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允许。
贞观十九年(年)正月,玄奘法师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长安。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十八年了。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共计夹部。由二十匹马驮来。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地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做他的助手。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因等12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9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共计50余人。后来唐太宗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在先后十九年间(~),一直在努力作翻译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75部,计卷。
玄奘法师精通梵文和中文,直接从事翻译工作,做事态度又极为认真负责,遂创造了他的翻译事业上空前伟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最初是“口授”而非“笔授”;后来是“笔授”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译得不成熟,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才是中国人对翻译事业真正的开始。
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谨严,当翻译《大般若经》时,梵文有二十万颂,文字过于冗长,同事屡请删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后因想到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的除繁去重,总不妥帖,还是一字不遗地把它译出来了。还有,当时本流行着晦涩难懂的骈文体,他毅然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因此他的翻译,不仅真实传达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到唐代文体的改革。
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据说还曾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所以他不仅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更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文学家。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圆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享年69岁。本来最后几年,他因劳苦过甚,身体已很衰弱,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努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
他的一生,恭谨好学,专心学术,不骄不谄,行藏合时,深受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崇敬。
玄奘不仅是我国佛教学界负有崇高声望的大家,而且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
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
非心有即有,故无一切是非与一切心相应,故无一切俱。
慧能:顿悟成佛的禅宗大师
慧能(—),一作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今涿州)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李显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慧能的父亲名叫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年)被流放至广东新兴地区,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年)二月初八生下慧能。慧能3岁时,父亲不幸亡故,母亲带着小慧能,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颖早慧,日日砍柴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24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一见弘忍,弘忍便问他:“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此语一出,使弘忍大为震惊,方知慧能是大根器之人,先令慧能在寺内随众作劳役,于碓房踏碓舂米。从此,慧能将劳作与修持相结合,虽然天天干活,可是时时刻刻在静虑修禅,用功修行,所谓“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梯稗”。慧能忘身为道,不避艰苦,供养众人,尽心竭力。
慧能就这样在寺中度过了八个月。一天,弘忍想物色继承人,就把众学徒召集起来,让每人写一首偈,写得最好的就被定为继承人。当时弘忍的门徒中,学业最佳、声望最高的是神秀上座,神秀恐负众望,就作了一首偈写在墙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显然表达了神秀渐修成佛的见解。弘忍认为此偈未能见性,只到门外。慧能得知神秀所作偈后,就知其对佛法的理解并不到家,于是也作了一偈,因为不识字,就请别人代写在神秀那首偈的旁边。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表明了慧能顿悟成佛的见解。从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来看,神秀的四句偈是抓住了人的身心两个要素,将它们比喻为“菩提树”“明镜台”,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里的“尘埃”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一般认为此“六尘”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由于“六识”的贪著取舍,会造成人心的染污,所以教人要“时时勤拂拭”。此偈给人留下一个精进不懈的修行者的形象。对于此偈,弘忍尽管认为“只到门前,尚未得入”,但又告诉门人“凡夫依上偈修行,即不堕落”。正是有了神秀偈语的未见本性,才引出慧能的得法偈,也就是说慧能的得法偈是有针对性的,四句偈语完全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而发的。因为神秀仍然执著于身心色相,所以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由于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污染看作是外在的因素,因而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在慧能看来,凡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所以,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看出,慧能主要是从本然的心体上来批评神秀的,慧能这短短的四句偈,不仅概括了以后南宗禅对神秀禅法种种批评的精神要旨,而且也确立了慧能在禅门中的地位。
果然五祖弘忍一见此偈,便知慧能已悟彻佛法大意。只是碍于当时众门徒在旁,未作认可,于夜半三更时唤慧能至方丈室,以袈裟遮住灯光,为慧能开示说法,讲解《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弘忍又将衣法传与他,并告诉他:“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弘忍恐有人知传法事后加害慧能,便连夜亲自送他渡江南下。
慧能走后,弘忍众门徒得知衣法已南下,结伙数百人追来,有一僧名惠明,于大庾岭上追及慧能,慧能把法衣置石头上,惠明不肯取衣,对慧能说非争法衣,只愿求闻佛法。慧能即于岭上为其讲说禅法,令其得悟。慧能为了躲避争夺衣钵的追杀,曾一度在岭南一带“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约在弘忍逝世之后两年,即唐仪凤元年(年),慧能觉得夺衣钵的风波渐渐平息,便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当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般经》。慧能听到二僧在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问题,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论不下,慧能来到二僧面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惊四座,也引起印宗法师的注意。印宗久闻黄梅衣法南来,今看到慧能谈吐不凡,便猜想是禀受衣法者,一问果真如此。遂请慧能拿出衣钵,众人礼拜。印宗向慧能请教弘忍禅法,慧能引《涅般经》讲了一番“佛性是不二之法”的道理。印宗法师闻之,欢喜合掌,自叹弗如,称自己的讲经“犹如瓦砾”,而慧能的说法“犹如真金”,愿拜慧能为师,遂邀佛门大德和德高望重的信众来参加慧能的剃发受戒仪式。印宗自己亲自为慧能落发,并请智光律师为之授戒。这样,慧能总算正式出家为僧。从此,他的嫡传身份也就公之于天下。光孝寺中至今仍有瘗发塔、风幡堂等遗迹。慧能受戒后,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弘扬东山法门,收徒传法,逐渐名振岭南,前来求法学禅的人日益增多,法性寺难以容纳诸多僧众。次年春,慧能辞别印宗法师,离开法性寺,率领弟子来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僧俗相送者有余人。
慧能早年在赴黄梅求法途中,便路经曹溪,并与当地村民刘志略结为兄弟,受到村民的礼遇,此次重返故地,在当地官民的支持下,大建寺院,广收门徒,使曹溪法门名播天下,从此,南宗便从岭南兴起,曹溪宝林寺成为岭南禅学中心。时任韶州剌史的韦琚慕慧能之名,特邀慧能下山至韶州城里的大梵寺为众说法,僧尼道俗参加听讲者有上千人,门人法海记录整理当时的开法情况编成了《六祖施法坛经》,此为中国禅宗的主要经典。
慧能在曹溪弘化数十年,门徒众多,被人称为岭南活佛,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唐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