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性导言
最近,隆尧尧山火了,是因为过去的尧山石窟被破坏了,被矿山主挖成了大坑。今天,一些网友来到这里,又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将过去的尧山石窟破坏残状形容成隆尧魔鬼城,并成了网红打卡地。有很多的朋友给我说,让我写一篇关于隆尧山的文章,因我对尧山的过去不太了解,或因精力有限,故转载一篇旧文,张稼农先生的《隆尧县宣务山文物古迹概况》,张稼农先生是隆尧文物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是尧山文化的忠实守望者。通过张稼农先生这篇文章,可助大家对过去尧山的了解,同时也提示我们不要犯过去的错误。
隆尧县宣务山文物古迹概况
宣务山在隆尧县城西北6公里处,有隆冯公路通过山前,宣务山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1公里余,系水成岩,断层向东南陷下而形成。山北面是高而陡的断层壁,南面坡度较大,东西两山脚对伸呈箕形,山西、北两面为一望无际的平野,山东面为低洼地带,山南有诋水河由西向东流过,西南紧连尧山。山上遗留着唐宋时代精美的石刻、造像、碑刻、刻经及明清建筑等极为丰富的珍贵历史文物。现择要述之如下:
碑碣与摩崖
一、碑碣
在山前最先见到的是一幢隋碑,字迹已不能辨认。又有唐碑三幢(不包括造像铭文之小碑),俗称“没影碑”,皆就山刻成,故阳光不能照出碑影。一为贞观年造,在千佛堂石室东,高2.5米,字迹大部风化剥落,碑文有“以武德六年四□□月乃于此□□修立凿□为□□石造贤劫千佛法华经一部”,末行为:“大口贞观□□□□□□九月□□□三日戊寅前宋州行参军武骑尉李君口书”,可证明石室是武德六年()开凿。
西南部有二小碑,东碑高1.1米,西碑高1.4米,碑文大部不能句读。宋碑两幢,一在第六号摩崖造像前,碑北面第一行为“大宋邢州尧山县隆圣寺”等字。第二行有“宣务山隆圣寺者古山门之胜地也,自隋至口兴且盛”,可知隆圣寺之建立比石窟造像更早。另一幢碑在山巅之南部三天阁遗址前,已仆倒折断,碑之第一行为“大宋口德府尧山县境宣务山口改封昭惠灵显真人庙碑”,碑的背面有“政和八年八月”等字。旧县志载真人庙“不知何时废”,据同声谷石室题字,元延祐六年程太中曾祷于灵显真人庙,此庙之废当在延祐后。此外有清乾隆碑,内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故曰唐山。”“四月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或乘骑以奔驰,或携男女以徐步,或千人百人林林起会于庙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谢拜神,迤逦而来,络绎不绝。”可见当时盛况。现在每年旧历三月下半月仍有许多人到此赶会。在准提塔前,半山坡有雍正十年“施茶结缘碑。”
二、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基本上可分两群。一群偏北以千佛堂石室为中心,向东伸展;另一群偏南,分北东西崖。现为叙述方便起见,把它们编为六个号。第一号崖在千佛堂石室之东南,造像露出地面者共60龛,最大龛高0.8米,宽0.7米,最小龛高0.2米,宽1.5米,造像以一佛二菩萨为最多,有30龛,其他有三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三菩萨,一佛一菩萨,二菩萨等。佛座大部分仰复莲须弥座,亦有长方形须弥座。造像衣纹细致,但头部皆被敲去,破坏严重。
现存铭文有圣历,永隆,永昌等年号。
第二号崖在千佛堂石室东面西部,共有造像龛,大部为一佛二菩萨,其次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多为须弥座,束腰部作圆柱形和六角形。此外还有两龛刻七佛并坐。这一崖之特点是有五龛像旁就崖刻小碑,大的高0.45米,最小的高0.32米,铭文多已不能辨认,仅有一碑尚可以看出有“……塔登仕郎行邢州柏仁县尉飞口尉魏文通奉为七代师僧父母……”等字。铭文均五年号。
第三号崖在千佛堂东,上部有“多心经”小石室,下部有贞观碑(已见前)共造像龛,大部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皆被砸毁。“多心经”石室东刻一菩提树,树下有四人抬一棺,棺前一人跪在地上,棺上有一佛坐莲座,其下为涅槃像,后有五弟子。石室门东边刻天王像。石室之西就崖刻一小碑,碑上文字已不能辨认。
这一崖的铭文有“开元廿□□月二十七日□”,“□□三年九月十七日林郎行邢州口口王仁□□□□□□□□像一铺”,“龙朔□年□月十五日比丘尼真口口口地藏菩萨”。
第四号崖系千佛堂石室外壁,共造像龛,刻经三处,东半部比西半部雕刻精细,菩萨大部分为螺髻。
西部佛像均无头,菩萨大部戴冠,冠带很长,有一龛似刻一佛二菩萨未完成,龛内外铭文有“安国军尧山县塑匠人李侄景祐(宋仁宗)四年元月□日”,“景祐四年元月□日记得安国军画匠人李贵綦伦二人”及大足元年等铭文记。
最西一大龛高1.3米,宽1.6米,刻二佛像,龛外铭文“大像主纪王供养”,按隆尧县景福村有安乐寺碑,刻“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第一行为“碑主邢州刺史上柱国纪王慎敬造石经一部。”此处纪王当即为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
第四号崖铭文较清楚的有“咸亨□□十月□日安国意妻为产免难敬造弥勒像一铺供养。”“大唐水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比丘尼神口为亡口父敬造供养”及显庆、仪风、万岁通天、长安、上元等年号铭记,而以咸亨年号为最多。
在千佛之西偏南有释迦涅架像,脚北头南长4.9米,虽久经风雨,但仍可看出其面目和明显的衣纹。
第五号崖在涅架像之西,共造像龛,像均无头。一龛左右各跪一供养人,手均捧物。中央偏北下部刻一小塔,就是与“没影碑”齐名的“七寸塔”,塔高八寸五分,北面刻“比丘僧进道供养”。东西塔门内各刻一小佛像。另一龛刻三佛像,每一佛旁立一供养人,均双手捧物而侧立。铭文内有“永隆、神龙、垂供、景龙、先天、开元”等年号。
第六号崖在涅架像南山坡,共造像龛,刻经七处,造像以一佛二菩萨为最多,但头部均被砸毁。有一龛为一菩萨二胁侍菩萨,是很少见的。另有七龛与该崖手法不同,细致生动,为各崖之最。铭文多记唐高宗及武德年号。
尧山石室
三、石室
千佛堂石室(即无量殿),俗名没梁殿,南向,室高3.14米,东西长6.7米,南北宽3.03米,一门二窗,西窗有假券,室内共造像龛,龛额均刻有各种花纹。铭文及题字有大唐贞观九年及贞元、政和等年号。
多心经石室在千佛堂东,南向,室高1.97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9米,正中面南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仅存座外之衣褶,雕刻甚精,佛光内有七朵缠枝莲花,每莲坐一小佛。东西两面亦刻一佛二菩萨,东面佛座束腰部有一弹琴人像,西面佛顶刻二飞天。室顶北半部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系“开元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柏乡县比丘尼妙竟敬造”。石室门上正中刻兽头,两旁有极生动的飞天两个,再外有二假椽头,门楣刻缠枝莲花,每朵莲花上坐佛或菩萨。
同声谷石室又名罗汉堂,在千佛堂石室之东南,南向,室高1.95米,东西长3.53米,南北宽2.52米,北壁正中刻一佛,周围刻十六尊罗汉像,诸像形态,服装各异,衣纹粗直,佛上方篆书“同声谷”三字。
铭文有“内丘县长春乡弟子昆迁雨十六维那数同□当造石室并修第十尊罗汉(以下人名从略)……□天成四年三月十一日”。
“邢州尧山县光艺乡韩解村第十三尊罗汉,维那□□硅独□□□合供养,□□妻杜氏□姑霍氏□男审□比丘尼审登口男八郎口男口口口口伏以修此功德,上为口口口帝王,伏愿长居宝口,本州太保,福比松筠,县镇三厅,庆同丘岳。更愿阖门老口,悉保安康。天成四年三月十一日”。铭文多为天成四年不书国号。考历史有天成年号者三,而达四年之久者以五代后唐明宋李嗣源,则室应已是五代后唐时开凿。
准提塔与刻经
四、准提塔
准提塔在同声谷石室之东南,高4.35米,为八面形,分三层,最下为台座,每面均刻四像,其上为圆形仰莲,自下而上第一层每面刻罗汉十排,每排四尊,上为八角形檐。第二层为仰莲座,座上为八面造像,每面造三排,除西北面第二排为一佛二菩萨外,其余均为菩萨像,尚完整。再上为圆盘形,上刻云纹,每朵云端坐四佛。第三层为一块新刻石,据传这一截约在清末被西山南村刘某盗卖与外国人。现存者,为后补上去的一块八角石,石上无铭文造像。最上为八角攒尖顶。
五、刻经
千佛堂东壁刻“妙法莲华经礼喻晶第七”。北壁刻“妙法莲花经劝持品第九二卷第五”。
六崖东部上方刻“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三”、“妙法莲华经法师公德晶第十八”,最西刻“妙法莲华经□□□□品第九”。西部上方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晶第二十四”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竹品第十”。华严经之后有“此百四十愿,见者愿修诵之”之铭文。这些刻经似皆出一手,笔法工整秀劲,为唐代书法代表作。
宣务山石窟造像,是河北省仅次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响堂山造像的历史文物,原是省保单位,山上原保留的精美的唐、宋代石刻、造像及碑、塔、铭文、刻经,均系唐、宋艺术珍品,虽经千年以上,文物尚有大部分基本保存完整,真是弥足珍贵,但“文化大革命”中被隆尧一中的“造反派”用成吨炸药炸毁了所有的石窟和造像、碑、石塔,仅留下无量殿东壁部分造像。年县文保所成立,曾多次通知山口公社及村,对残存的造像要严加保护,不得破坏,但制止未能生效。年3月15日被山口村一炮把这最后一部分盛唐雕刻,炸碎卖了石子。现仅存被炸坏的几块造像。在造像下部原被土埋住部分,也许幸有残留个别造像,但这尚待挖掘证实。
尧山建筑
六、建筑
隆圣寺,隋建。解放后尚有西房二间,住老僧一人,现已拆除。在隆圣寺有石井一眼,甚深,据传为隋代建寺时开凿。
在西山头有猴祖庙供孙悟空。因该处三面悬崖,为游人必到之地。在宣务山主峰最高处为明末进士大干言村赵渔所建三天阁,其下为大悲殿,俗称书房楼。阁内,泥塑大悲菩萨立像高约两丈;大悲殿西南有大佛殿,殿南为山门。在佛殿西,有赵渔建“资治书院”。用赵渔资治书院纪略说“论学……实为资天下万世之治也”,因而名书院’为“资治书院”。有赵渔书“资治书院”四字,横书石额,原在尧山一中(即隆尧一中)院中,现已失踪。在施茶结缘碑以北远近各县建茶棚如村落聚居,房屋甚多,供四月大会上山拜佛香客食住之用。这些建筑“七七事变”前大部完整,事变后上述建筑被拆毁大部,仅余东南角一间佛殿,塑一千手观音立像。解放后尚在,后亦拆除。
建筑与资料
七、现存遗物及资料
石刻、造像现仅存少量残片,还存有年几幅造像照片,尚可窥见唐代造像之一斑。存有一部分铭文拓片及铭少录底稿,这些遗存仅铭文一项就给后人提供了史无记载的宝贵资料。如一条铭文为“上元二年二月十日柏仁县乔大雅、尚善会,李名高三人同渡海,愿造地藏菩萨三躯,普为法界众生”,说明当时尧山县就有渡海外出的人员。一条宋代景搞四年铭文书“安国军尧山县”字样,可知在宋仁宗时邢州曾改安国军。唐代女人名字以某娘较多见,如女大娘,二娘,三娘……,间亦有名姑者,如“田十姑”。在“同声谷”石室内因造像均系大型罗汉像,故都为集体造像,铭文较长,人名亦夥。有几处铭文阳后几句都是是向皇帝及本州刺史、本县官员祝愿,但最后都加“更愿”二字为合家安康。这说明祝愿皇帝、官员是例行公事,“更愿”自己的亲屑是出于本心。他们称皇帝为帝王或国王,不像唐朝称皇帝或天皇,称本州刺史为“当州太保(有一处称司徒)千秋”。这些有关于地名的铭文都在“同声谷”内。从地名上看,五代有乡一级政权组织。以宣务(原文宣务二字无山字旁)乡为例,它所辖村庄,见之于铭文的有尚村、南薛村、北薛村(可能为前后苏薛)、山北杨村(现简称杨村)、孙村、染红、粱村、大霍村、小霍村、东侯村、尹村、南王村(现名王村)、大宁村(现名大凝铺)、慕化村(现名木花)、李村(现名西里村)、北村。上述村庄除孙村仅存遗址外均尚存在,仍沿旧名。从上述村庄位置来看,宣务乡约当今隆尧县山口、尹村、双碑四个乡,面积颇大。又从所铭记的村名来看,以某姓为村名者该村居民就以某姓为主。杨村即原由姓杨军居,李村即李家住村。当时无叫庄的村庄,祖传凡庄无寺,并均为明永乐迁民所建,并以初居着之姓为庄名,故多称某家庄。我县地名普查已证实这一点。除宣务乡以外,尚从铭文知道太平乡有霍村、东梁村,辖境在现南位乡、东良乡一带。其他外省外县特别是邻近各县有许多乡、村名铭之于上,这些现存资料,对历史特别是本县及邻近各县历史的研究有很大价值。
转载、在看,评论就是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