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说八宝粥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八宝粥

1

八宝粥又名腊八粥,佛粥,为中国传统节日食品,是一种在腊八节时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八宝粥”的原意是指用八种不同的原料熬制成粥,但是在今天。许多“八宝粥”的用料早已经超出八种。“八宝粥”一般以粳米、糯米或黑糯米为主料,再添加辅料,如绿豆、赤豆、扁豆、红枣、桃仁、花生、莲子、桂圆、松籽仁、山药、百合,枸杞子、芡实、薏仁米等熬制成粥。我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己饮食喜爱,选用不同的用料熬制八宝粥,但是基本上是四大类原料:米、豆类、干果类、中药材。喝腊八粥,是我国的一个风俗,这个风俗,在我国广大地区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我国都有举行“年终腊祭”的习俗,因此农历的十二月又叫“腊月”或“蜡月”,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将“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

八宝粥芡实

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节日“成道节”。相传就在这一天,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从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施舍给信众。后来民间争相仿效,不仅煮粥合家聚食,还馈送给亲友邻里。直到今日,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在煮粥的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2关于腊八粥的来历和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得道成佛。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约在中国的春秋时期)迦毗罗国人,乃国王之子。迦毗罗国是古印度地名,位置在今尼泊尔的南境。佛祖的名字为悉达多(Siddhartna)姓氏为乔达摩(Gautama)。“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智者”。因为佛祖属于释迦族(Sakya),所以人们又称佛祖为释迦牟尼,牟尼的原意是“圣人”,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佛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遂舍弃了王族生活,成为出家修行的苦行僧。经过六年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其成道之日,正是腊月初八。

释迦牟尼像

据佛经《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由于经过了六年的苦修,常年不得温饱,身体极度虚弱消瘦,精神疲惫不堪。在尼连河畔向路人乞讨,在他濒临死亡的时候,得到了一位牧牛女人奉献的用杂粮、野果和牛乳做成的“乳糜粥”。喝了这碗粥,他一下子如沐甘霖,精神和体力迅速恢复。这碗粥,就成为佛祖在成道前吃的最后一顿饭。佛祖成道之后,不忘牧女施舍乳糜之恩,故佛门弟子,每当腊月初八,都要煮粥、喝粥,送粥给善男信女,施舍粥食救济穷人,以此纪念慈悲善良的牧女。此典故之源头,已无可考,但在我国保存佛典中,能够查出有关的记载。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见萧梁时期(约公元五世纪,梁武帝萧衍时期)僧佑在《释迦谱》中的记载:“女人(指牧牛女)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指释迦牟尼)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喝粥的习俗也随之传入。自此每逢腊月初八,成为佛教的重大节日,寺院里的僧人通过诵经、煮粥、喝粥,一来表示对佛祖的纪念,二来期望神灵的降临,三来表示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腊月初八之前,僧人们会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后再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在民间,腊八粥又叫“佛粥”。南宋大诗人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就是说的寺院向善男信女们施舍腊八粥。

3

在我国,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记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喝腊八粥的习俗已成传统,而且煮粥的用料已达“七宝五味”之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也提到:“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自宋代开始,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皇帝都要在宫中照例赏赐“腊八粥”与文武百官。元代《燕都游览志》中提及北京的赐百官腊八粥:“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之,品多者为胜。”到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记:“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这说明,明代的腊八粥,除供奉佛圣、灶神以外,不仅是举家皆吃的美食,而且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八宝粥百合

清代有关腊八粥的记载,见于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粥用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清代夏仁虎有《腊八》诗讲述当年京城雍和宫腊八熬粥的事情:“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据有关史料记载,京城的各大寺院其实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熬制腊八粥的前期准备工作,采购原料,分拣清洗,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鸡鸣时分,就开始正式点火煮粥。六口大锅内“杂诸豆米,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多至数十种,皆渍染末碧色,糖霜亦如此”。豆米入锅后要不间断用火熬煮十二个地支(整整一天一夜二十四个小时),到腊月初八日的拂晓才可以出锅。第一锅粥要敬奉佛祖,第二锅粥进贡给皇帝,第三锅粥由皇帝赏赐大臣,第四锅粥敬奉四方的施主,第五锅粥赈济贫民百姓,第六锅粥才是寺内僧众自食。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的记述:“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另外,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也记有:“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清代以后的腊八粥的用料越来越考究,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京城百姓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煮粥,食粥,串门送粥的热闹景象,形成了春节前繁忙热闹的喜庆气氛。当年清朝的道光皇帝曾赋有《腊八粥》诗一首,描绘当时的盛况,诗曰:“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4

中国民间腊八食粥的风俗,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纪念佛祖成道的意思。因为进入腊月,农事忙完,年节临近,收获的五谷杂粮,干鲜果品,使得喝腊八粥这一习俗,为人们增添了许多喜兴色彩。人们把收获的各种谷物果品都拿出来;黄米、粳米、江米、黍米、大米、小米、鸡头米、菱角米、花生米、黄豆、红豆、绿豆、江豆、青豆、红枣、山楂、栗子、柿子、核桃、葡萄干、杏仁、瓜子、榛子、松子等等,统统的煮在一个锅里。在这色彩斑斓,香甜浓郁的腊八粥中,既有着今年五谷丰收的喜悦,又有对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企盼。正宗的腊八粥,由于原料中不可缺少的红枣和红豆,所以熬成后是红色的,人们要在红色的粥上撒上青红丝,再在粥面上用白糖撒出“喜”、“寿”、“福”字,然后一碗一碗送给左邻右舍,送给亲朋好友。腊八粥,最后是以红糖白糖来调味,应该是很甜的。

各种谷物

5

我国人民普遍喜欢食用的粥品“八宝粥”,就起源于腊八粥。在中国文化千百年的不断融合与同化中,粥文化和口味也在不断交融、彼此影响,最终形成了如今南北粥品各有特色却又不乏同一的现状——营养和美观开始成为粥最为重要的元素。在中国的中医理论中,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因为很多中药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药物与食物,密不可分。像小麦、粳米、绿豆、赤豆、大枣、核桃、山楂等熬制腊八粥的原料,不仅是我们常用的食品,也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中药材。

中医有冬季养生喝八宝粥的说法,因为它的原料主要是多种米、豆、干果和坚果。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子中含有很多优质植物蛋白,干果中则浓缩了鲜果中的营养物质,坚果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中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腊八粥的品种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或者因为时节而用料各异,或者因地理位置而风味不同。南北各地的粥品,各有特色,绚丽多彩。北方的粥多用五谷杂粮,红枣白糖,熬煮的过程也稍嫌简单,因此则略显粗放。南方的粥绵软细腻,花色繁多。另外,南方人煮粥,凡是能入菜者,都可以煮粥,以青菜、荠菜、黄花、木耳、火腿、菱角、荸荠、瓜子、栗子、白果等合煮一锅者,称做“咸八宝粥”或“咸腊八粥”。在广州、潮州和福州等沿海地区,粥甚至成为主食。八宝粥,腊八粥,粥里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气息,究竟是我们厚重的文化气息孕育了粥?还是粥在滋养我们身体的同时也滋养了中华的文化?我们已无法分清他们的关系。但是不论在什么时代,不管是哪类人群,袅袅粥香中所透露的宁馨和温情,粥品中淡而绵长的滋味,都是最能抚慰人心的。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味亦必淡。如同奢华之后的简朴,如同在行色匆匆之后的小憩,在小康富裕之后,在阅遍珍馐美味后渴求一碗再平常不过的粥,也是人们从生活的绚烂中回归澹泊的一种感悟,也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种返璞归真。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