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坛经开卷四句话,悟透了,就离开 [复制链接]

1#

佛法三藏十二部,“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事非顿除。”顿悟在教下称为“见道”,在宗门中叫做“开悟”。谈及开悟,就不得不提震古烁今的禅宗一脉和名垂后世的慧能祖师,因为六祖和他所说的《坛经》,正是围绕“顿”与“渐”展开的。

般若经典六百卷,主题是指引众生参破无明,放下执著,从而超脱生死,抵达究竟涅槃的彼岸。《坛经》属大乘般若系经典,六祖尤其重视般若智慧的“顿”悟和世间事的“渐”修。他开篇对众弟子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作为整部经的纲领,可以说,能够悟透这四句话,就离开悟不远了。

究竟什么是开悟呢?所谓的大乘见道也好,明心见性也好,其实都是在说开悟,它是一刹那的事情,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六祖怕后人不能理解,还专门举自己开悟的例子,《坛经》中说:“慧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可是开悟后的六祖,为何还要前往黄梅参礼弘忍祖师呢?禅宗历来有破“三关”的说法,“三关”意味着在见道悟理方面,学佛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高僧在大彻大悟之前,常有大悟多少,小悟多少之说,可见开悟并非一悟百了。

说回四句经文本身,菩提自性,也就是般若的意思,自性当然不在他处,而在众生心中。五祖传禅宗衣钵时,命令弟子道:“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神秀法师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见后开示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意思是说,无上的般若智慧,需要在明心见性中求得,所谓“言下”顿悟,即“三际坐断,豁然开朗”。识得自性本心的过程,就像暗夜中的闪电,顷刻间亮彻天地,破迷开悟。

而慧能祖师则作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道他能觉悟本性,深夜以袈裟遮窗为其讲解《金刚经》。六祖听法大彻大悟,作偈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五祖知慧能祖师已经参破明心,乃感慨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众生佛性与生俱来,本自具足,只因无明愚痴而沉沦苦海。所谓修行,不过是舍离无明,而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也就见性成佛了。

至于如何悟到“此心”,《坛经》中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所以行脚参访大善知识,历来是禅宗所重视的修行法门。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位学佛人细细深思。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