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ree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到处都在锁链之中。—卢梭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最伟大的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作品,这本书同时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维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经历,促成这本书创作的源泉。
《少年维特之烦恼》
它讲述了市民阶层的主人公维特在父亲死后向往自由的乡村生活,来到乡村后,结识了已经订婚的少女绿蒂,爱而不得,只好离开,希望事业有所成就慰藉心灵,但事与愿违,社会阶层和腐朽的打击让维特失去信心,再度回到乡村,曾经美好的一切都悄然远去。凡是使人幸福的事,又会成为不幸的源泉,维特只好用生命与之抗争,用枪了结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故事本身很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主题:人的天性有限度,越过极限,就会挣脱牢笼,向往自由。维特一直践行这句话。
一、聚焦故事主题:人的天性有限度,越过极限,就会挣脱牢笼,向往自由。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年问世,而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称为“欧洲启蒙运动”。德国文坛自然而然受到影响,因此年晚期到年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发动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主张“自由”,“个性解放”,强调“返回自然”,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这本书就是这次运动的典型代表作。
故事中,第一部分就是维特回到乡村,一种奇妙的快乐充满整个心灵,整个世界和天空都犹如一个恋人的形象向他走来,此时,他就如同脱缰的马儿一般快乐、自由,反应了“返回自然”的主题。
维特回到乡村
同时维特也接触到了阶级的碰撞:初到乡村,想和当地人接触,当他友好地问这问那,人们以为维特嘲笑他们,便想摆脱他;帮年轻的侍女把水罐放到头顶打水,少女下意识地拒绝;与小孩子嬉戏玩耍,被医生看到说既有失尊严,又把孩子带坏了。此时,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差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还没有让维特感到烦恼,他还是喜欢这里。
乡村还有对维特思想的启迪:比如菩提树下,进城采买归来的女人对小儿子满腔的母爱;青年农民向维特诉说着喜欢自己的主人,他的情话,透露着他的爱情与忠诚;和少女绿蒂的相识,马车上忘情的言论,舞会上飘飘欲仙的舞姿,一起去探望病人时深情,都让维特感受到她是那么的可亲,这是维特与爱情的相遇,虽然绿蒂已经与他人有了婚约,但刚开始了解的他们内心相近,维特已然沉醉在爱情的风暴里。
维特在舞会结识绿蒂
第二部分,维特不能放纵自己的感情,选择离开,回到城市。然而新的工作环境,公使的粗暴,同事的争名夺利,精神贫乏,市民阶层的等级差别让维特深感厌烦,再次离开。
维特事业上遭遇不顺
补录部分:离开后的维特,回到故乡,曾经儿时的记忆已然离自己远去,在能说上话的侯爵的猎庄,想到了从军的计划,不过经过,侯爵的劝说,他还是放弃掉了。
几经辗转,再次回到了当年的乡村,却物是人非,菩提树下的女人小儿子已经死去;曾经一起和绿蒂一起坐车参加舞会的道路已然消失不见,如同过眼烟云;青年农民被解雇离开后杀人,深陷牢狱之灾,哪怕维特费力辩护也是徒劳;夹杂在绿蒂和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中间,维特的痛苦与日俱增,终于拿着绿蒂送于自己的手枪在圣诞节前夕自杀离世。
维特自杀
维特的天性一直受到打压,他渴望灵魂相近的爱情,渴望注重效率对工作环境,渴望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有他所向往的,都一步步扼杀了他,正如故事中分享的,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他就没有办法忍受了,所以死亡是维特没办法忍受的结果。
这不禁让我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中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对于维特而言,心中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其他两者皆不重要。
二、聚焦故事冲突:爱情,爱而不得;工作,格格不入;心灵能否有净土?时代悲剧告诉我们不能!
故事中,维特曾写给威廉说“千真万确,人活在世上,唯独爱情是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假如世界上没有爱情,那算一个什么世界呀!”
第一次与绿蒂的相见,在绿蒂家,她穿朴素的白裙在6个孩子中间分发面包,维特就被她的容貌、语调和举止所震撼,在去参加乡村舞会马车上,绿蒂谈起对于一些书的见解,更是让维特感受到了两人的契合,之后维特和绿蒂一起去拜望牧师,看绿蒂守在病危的女友身旁,看她用泉水洗净被自己吻过的小女孩的脸庞,和她一起为M夫人祈祷……,感受两人第一次的指尖触碰而缩回,全身血液沸腾,又情不自禁的伸出。
绿蒂和丈夫阿尔贝特
但他们之间还有一个阿尔贝特。作为绿蒂的未婚夫,他有完美的品格,诚挚可亲,注重礼貌,外表沉静,言行严谨,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理想的丈夫形象。
但当维特和阿尔贝特第一次深入探讨人的天性时,维特认为“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人忍受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忍受了”,阿尔贝特显然不这么认为,维特再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这句话也为维特的自杀埋下了伏笔,两人谁也不能说服谁。
“凡是使人幸福的事情,又会成为不幸的源泉”,曾经去绿蒂家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曾经和绿蒂一起徘徊在亲切的林荫道上;当绿蒂回忆起母亲的离世情景时阿尔贝特和维特截然不同的反应,表明维特是真的懂得绿蒂的,曾经让他幸福无比的乡村,只能放任他的离开。
“人对人竟然如此冷漠,我常气得想撕开我的胸膛,打破我的脑袋。”这是维特在城市的生活的感受。
回到城市,认识不错的一位B小姐,其姑妈徒有贵族身份,却无对等的财产和知识,依然俯视市民的脑袋,注重繁文缛节;违背公使的意志,提出讲求效率的主张令他在部长背后告了维特的状;去到赏识自己的C伯爵家参加宴请受到众人公开挤兑,只好离开,阶级的压迫,世人的流言蜚语,愤怒的维特向宫廷递交了辞呈,选择了离开高官厚禄,到侯爵的庄园去。
维特在工作场合
几经辗转,再次回到乡村,但时移世易,绿蒂已经是阿尔贝特的妻子,自从维特给她读了莪相的诗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后,绿蒂对开始疏远他,维特也没有办法利用之前学到的技能为乡村的朋友提供帮助,这是他生命的火苗最后的颤动,日常生活的不快,所遭受到的失败和伤害,都在心里翻腾,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离开人世的决心已经下定,心灵终于得到了解脱,哪怕在维特心里心灵算得上净土,但在世人的眼里还是不解。
最后,维特如果生活在当代社会,对待爱情,他向往灵魂的高度;对待工作,他讲求效率、办事果断;对待理想,他敢于坚守,一定可以获得一席之地。是时代,才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我们也庆幸正是有维特这样代表人物的存在,新旧理念的冲突,不断更新换代,才给那个时代人们的自由带来了希望。
三、聚焦故事手法:第一人称书信体的沟通方式,简单直接,直击心灵深处,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自由的追求
01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让情感更容易表达
整个故事,全部采用书信体的沟通方式,从亲爱的朋友,到亲爱的威廉的称呼,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第一人称结合维特的个人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诉说他的爱情、工作和对理想的追求,让整个阅读体验十分流畅;在诉说的过程中,爱情与事业,维特多次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不由得与他融为一体,将维特之烦恼转化为我之烦恼,令人深思,如果是我,该如何选择;再加上直接抒发情感和议论,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对人性的蔑视,表达了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内心独白。
维特回到乡村
02绿蒂是自由的象征
绿蒂是维特的心之所向,两人灵魂相近,维特为之疯狂,但绿蒂已经嫁作人妇,当时的社会情况绝不允许维特继续深爱着她,因此维特的感情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工作失意,再次回到瓦尔海姆,朗读莪相的作品让维特做出出格的举动,绿蒂让他稍微远离自己,维特的精神世界崩塌,死亡没有什么可怕了,死亡才是解脱,他想象着被绿蒂亲手擦拭过的手枪,毫不犹豫的跟这个世界告别。
维特和绿蒂告别
03对自然的向往贯穿始终
故事开头,维特回到乡村,感受到这是天堂般的乐园,这里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每一棵树,每一丛灌木,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化为金甲虫,在花香袭人的海洋里四处漂浮。这种喜爱不是只言片语,因此文章中有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
当然伴随着维特爱情和事业的失意时,大自然转向秋天,我的内心和我的周围也是秋色正浓,此时的维特正在承受着煎熬。
瓦尔海姆景色
结尾中有一段,维特被一种无名的内心狂乱萦绕,冰雪解冻,河水泛滥,大水从瓦尔海姆泄下,淹没了他曾经热爱的山谷,那段美好的记忆消逝不见,死的勇气尤然心生。
回归自然,它自会净化心灵,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维特的感情深切的蕴含于自然之中。
四、聚集故事启迪:维特是时代的悲剧使然,但对于我们,却和他一样有选择的自由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说过:“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隐含着道德准则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
看完整本书,对文字开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到处都在锁链之中”卢梭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结局充满悲伤,多愁善感的维特以死亡为代价向时代做出了抗争,虽然维特的逃避也有其消极影响,但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启迪了一代代人。
世界就是这样的,对自由的探索永无尽头。
回到现在,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但现实依然会向我们甩来一个个磨难,正如维特在当时面对爱情、事业和理想时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接受它们,内心承担着痛苦;也可以愤世嫉俗、负面阴暗;但我们还有一种更好的选择,搞清楚到底哪些可以化为力量继续前行,哪些可以直接舍弃掉。而维特的两种选择,要么是屈服于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人们一样;要么是做出抗争,但灵魂受到束缚就不再有意义,向往自由是他的追求,他选择了后者,这只能是时代的悲剧。
所以,我们比维特幸福的多,但有一点,我们是一样的,生而为人,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完-
参考材料:《少年维特之烦恼》
图片来源于有书
作者简介:Bree,分享读书和观影感悟,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