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苏农
朱新渝君在《写乎》上,有篇《称谓“张三”“李四”的由来》的文章。正好本人最近在写古代判决的故事,根据读书所见,也补充说几个张三李四的前身往事。
(一)最早写进诗文里的张三李四
最早将张三李四同时写进诗里的人是庞蕴。
在《新唐书志第四十九艺文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庞蕴《诗偈》三卷字道玄,衡州衡阳人,贞元初人,三百余篇。”由于文中提到的贞元(年正月—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可知庞蕴生活在中唐时期。
庞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在家修行的著名禅者(居士)。他将自己对禅学精髓的领悟,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以诗偈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诗偈其五十八》中,他就写道“世上蠢蠢者,相见只论钱。张三五百贯,李四有几千”。
宋朝人陶岳的《五代史补》中,有一篇标题是“何承裕诙谐”的文章,说的是“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的故事:
何承裕这个人,《宋史》说他“有清才,好为歌诗”,又说他“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诉者多心伏引去”。
他在商州地区做地方官的时候,有一天正逢旬休日。
这天的一大清早,他正寻思这过了九天才来一天的休息天,是去城中的大云寺内看看《五戒本生》壁画呢,还是继续读读新出版的白居易写的《金针诗格》。
正在踌躇之间,忽然看门人急匆匆的进来向他报告说:“有一个姓张的举人正在门外求见,说是有一卷自己写的诗,要何大人评论评论。是见呢还是不见呢?”
何承裕听见后非常高兴,他一直想效仿前朝顾况推荐白居易的故事。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因为按照道理来讲,举人写的诗一定是比秀才写的诗要好。想到这里,他急忙对看门人说:“要见要见、快请快请。”
他等这个举人落座后,在简单的问过姓名、年龄、哪一年中举的闲话后,就迫不及待的从举人手里拿过诗卷看起来了。
他看了第一页,没有说话;再看第二页,也没有说话;又看第三页,还是没有说话。三页看下来,觉得这个张姓举人写的诗很是平平。依着翻阅的惯性,他又翻到了第四页,这是一首描写人在旅途所见所闻的诗。
这时的何承裕微微一笑:“这首诗有点意思,这其中的一句‘日暮猿啼旅思凄’,写的非常好非常好。尤其是其中的‘日暮猿啼’四个字,和本朝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写的‘月落乌啼’句,有的一拼有得一拼啊。
“不过比较起来,这句的上一句就写得不好,从对句的角度来看,影响了该诗的诗意表达。不如这样吧,上面一句我帮你修改一下,你看是否可好?”
张举人急忙站起身来:“多谢了、多谢了。求之不得、求之不得。请说,请说。”
何承裕又是微微一笑:“既然你下一句是‘日暮猿啼旅思凄’,那么上一句不妨碍就改为‘晓来犬吠张三妇’。”
这时候的张举人,在看见何承裕帮他改过的这句诗的上联后,是如何表现的呢?《五代史补》的原句是:“举人大惭而去。”
这个举人为什么感到很惭愧呢?为什么不告而别呢?
因为何承裕同他开了一个很过分的玩笑,认为他写的“旅思”,是“李四”的谐音。既然有李四存在,那么当然也少不了张三。
这一联诗是一个无情对,文字上字字对仗,修辞上包含谐音,内容上则各讲各的各自表达,充分体现了何承裕“好为歌诗”“每览牒诉必戏判”的戏谑本性。
(二)走进日常生活中的张三李四
宋朝普济大和尚编集的《五灯会元》中,有以下一则对话:,
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张三李四。”
学僧问是问得很清楚很直白,但大德高僧的回答却很玄乎很玄妙。
佛典记载的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張姓、李姓是国中大姓,最为常见了,所以用张三李四泛指人群。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一直到了第七天时,在看见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后,方才顿时大彻大悟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张三和李四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功德,佛所具有的一切,张三李四也都具有。
事实上却是有的张三李四成佛了,有的张三李四却没有成佛。其中的缘由很简单,只有不存在妄想的张三李四才能成佛,而妄想执着的张三李四,因为不能证得,所以不能成佛。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这部书中,就不止一次的出现了所谓李四的店招:
例如“马行街铺席”一条中,就有“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熝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再例如“御街”的一条中,也有“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甚至在猜谜的活动中,也出现了李四的影子。
生于清末明初的吴克岐,在其所写的《犬窝谜话》一书中,
就说到了这件事情。
吴克岐制作的谜面是“四儿打喷嚏”,猜一个唱戏人的名字。
因为这道谜语没有人猜出来,所以后来他在解释这道谜语的猜谜思路时说,在《百家姓》中,李姓位居第四,排在赵钱孙三姓之后,而且民间也有“张三李四”的说法,所以四儿暗中所指的是李姓。另外民间又有看见小孩子打喷嚏,旁边的大人就会立马说上一句“哎呀,狗百岁”的习俗,所以谜底是京剧丑角李百岁。
(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张三李四
《旧唐书酷吏下》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绍之还,谓仲之曰:‘张三,事不谐矣!’”
该史书中所称的绍之,指的是姚绍之,在唐代中宗朝担任监察御史,他是武三思的耳目,被称作“三思五狗”中的一条狗。仲之是指张仲之,张三是他在家中的排行,这个张仲之是个正统观念很强的人,对武则天篡唐心怀不满,对武家人作威作福非常痛恨,决心刺杀武三思,重新让天下真正的归于李唐。
神龙二年(公元年)三月,张仲之在唐中宗李显的驸马女婿王同皎的带领下,和周憬、祖延庆、李悛、宋之逊、冉祖雍等人商量,计划在武则天葬礼当天,杀掉武三思,废掉韦皇后。
谁知道在这些参与商量的人中,有一个宋之逊,他是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弟弟,早就有投靠武三思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于是趁此机会,宋之逊就叫他的儿子宋昙,直接去向武三思告密。还有一个冉祖雍,也偷偷的向武三思密告此事。
武三思于是在唐中宗面前诬陷王同皎,说王同皎不但要杀他,还要杀韦皇后。
唐中宗就指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和监察御史姚绍之,审理这件涉嫌谋反的案子。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姚绍之在审讯张仲之时,他用轻蔑的口吻对张仲之说:“张三,你们的事情成不了了啊。”
张仲之面无惧色,他历数了武三思的罪状。
姚绍之就用棍子打他,把他的手臂也打断了。
张仲之大声骂道:“你这个反贼,你虽然把我的手臂打断了,但我死也饶不了你,我一定要到上天那里去告你!”
在元朝人吴西逸写的一个名字叫刘婆惜的故事中,开头部分有这样的描述:“刘婆惜,歌伎。乐人李四之妻。”
说的是在元朝的时候,在江西抚州这个地方,有一个以歌舞为业的女子叫刘婆惜,她是歌舞演奏艺人李四的妻子,不但知书识字有文化,而且在滑稽表演上、歌舞表演上都要高人一头,很受达官贵人的注意。
这个刘婆惜在盛名之下,暗地里和抚州常推官的儿子三舍相好。后来这件事情被她丈夫李四察觉了,她丈夫就不许她和常三舍继续来往。她割断不了这段情,于是就和三舍商量怎么逃走。但是在准备私奔的过程中,结果被丈夫李四捉了一个现行。她丈夫为了挽回颜面,在大庭广众之下,狠狠的用棍棒打了她一顿。
自感无脸见人的刘婆惜,在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李后,就匆匆上路了,她要到一个叫广海的地方去投靠亲友。
在半路上经过赣州的时候,刘婆惜专程去拜见曾经很欣赏她表演艺术的全子仁。这人其实是一个维吾尔人,名字叫全普庵撒里,全子仁是他的汉族名字,他当时担任江西行省参政政事,空闲时还会写写散散曲,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重的官僚。
当时正在家中大宴宾客的全子仁,看见她来后,就非常高兴的请她入座。
此时的全子仁,在满座的宾朋中,因为帽子上插的一枝青梅,而特别的显眼。只见他从主桌上站了起来,拍了几下手后,又向四周扫视了一遍,高高兴兴的说:“现在我要开始行酒令哦,我出一句上句,请各位续出下面的句子啊”,接着就兴致勃勃的脱口吟出《清江引》曲的首句:“青青子儿枝上结。”
谁知在座的所有宾朋们,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接出下面的句子。硕大的客厅里,是一片鸦雀无声的安静。
就在这十分尴尬的时候,只看见这个刘婆惜,袅袅的站了起来,款款地开了口,从从容容的续出下面的句子:“青青子儿枝上结,引惹人攀折,其中全子仁,就里滋味别,只为你酸留意儿难弃舍。”
反应过来的众宾客,这时醒了似的连声叫好。全子仁也十分高兴,对她连连进行夸赞。
事后,全子仁把她留了下来,并对她说:“什么广海不广海的?你不要去了,你就留在这里吧,什么地方也不要去了。”
刘婆惜于是就做了全子仁的小妾。
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