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8月2日讯(记者周湖健赖小玲实习生黄彬怡)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雄伟的塔身、奇妙的性质、精美的雕镂,它不仅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的目光,更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刺桐双塔》初版书影
《刺桐双塔》书封
保罗·戴微密
古斯塔夫·埃克
20世纪20年代,来自德国的学者埃克与来自法国的戴微密来到泉州,他们被东西塔精美的建筑样式所震撼,于是,在中国学者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收集了该塔的有关资料。
埃克爬上16个脚手架拍下了两塔合计10层的雕刻照片,戴密微则对这些造像进行考证研究。年,他们合著的英文版《刺桐双塔》(TheTwinPagodasofZAYTON)出版——这是第一部以外国人的眼光对泉州东西塔的建筑艺术进行系统阐释的专著,图文并茂,其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非比寻常。就在不久前,由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的《泉城》丛书中,亦包括了这本由林雱、姚鸣琪着手翻译的《刺桐双塔》。本期最闽南,精选了东西双塔上惟妙惟肖的浮雕,并和读者共同分享关于这些浮雕背后的传奇故事。
西塔第四层形似孙悟空的浮雕
东西塔上刻悟空绘声绘色话西游
位于西塔第四层的浮雕上,有尊猴头人身护法神,颈上挂佛珠,一手捧珠,另一手拿刀,刀尖吐雾。他身穿束腰短褂,脚蹬罗汉鞋,腰间系绳,绳上垂一葫芦和一经卷,经卷上写着“佛母孔雀大明王经”。从外观上看,这或许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悟空”,即《西游记》中助玄奘西行的猴子的名字,又称孙行者、美猴王,或齐天大圣。
位于雕像右上角有一个僧人小雕像,头项背后有圆光,显然是玄奘。他出现在云朵里,云朵貌似从孙悟空的刀尖吐出来的。不过,书中亦提及:按目前的《西游记》版本,孙行者的武器并非刀剑,而是可缩小成针藏在耳朵里的金箍棒,而且按照《西游记》所记载,他下半身应该是披虎皮,也与此处浮雕造型不符。
除了孙悟空和玄奘,东西塔上是否还有《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呢?当然有。同样是位于西塔第四层有一尊护法天神穿戴的造像,头戴皇冠,左手握珠,右手持矛,矛尖挂葫芦,葫芦口吐烟雾。烟雾中出现一匹驮着莲花的马,位于浮雕的右上角,题刻:东海火龙太子。
根据《西游记》目前版本,该人物名为“西海玉龙太子”,与此处略有不同。东海龙王名字叫敖广,孙悟空就是从他那儿讨来了神奇的铁棒。龙王还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是西海龙王敖闰。敖闰有一子叫玉龙太子,玉龙太子放火烧了其父皇宫殿屋顶上的夜明珠(此处刻的“火”字可能就是指此典故)。龙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事,于是玉龙太子被吊在空中等待极刑。此时观音正忙着张罗玄奘西天取经的事,到各处安排人力以助玄奘西行,正巧遇到了即将被绞死的倒霉的龙太子,于是以龙太子帮助玄装西行为条件,向天庭求情宽恕其罪。观音命龙太子在山涧等待玄奘。玄奘到了山涧,但龙太子没认出他来,反而吞食了唐太宗赠予玄奘的白马。孙悟空来不及救下白马,只好求助于观音,观音就告诉他们龙太子的情况。于是龙太子在菩萨面前立刻变作人形,即此处浮雕上的造型。观音取走了龙太子颈上挂着的宝珠(见浮雕中的珠),用柳条沾水洒其身上,将其变成白龙马充当玄奘的坐骑。神奇的白龙马原本身体裸露,后来观音变身为看守寺庙的老者将马鞍、马嚼子和继绳等配套用具赠予玄奘。作者认为,此处浮雕就是龙太子变为白龙马的故事。不过,题刻和部分细节与小说并不一致。
浮雕“薄荷示迹”
菩萨化身为猪吞下信后变人形
位于东塔须弥座上,有一处浮雕图:一头猪站在僧人前,僧人手里拿着有字的经卷,腰间缚蒲垫。猪背后,一个屠夫把刀扔在脚边,双手合十。僧人背后站着的男子应该是其侍从,他扛着长棒,棒尖垂挂着某物(此棒可能是僧人的锡杖)。
据《刺桐双塔》的记载,这处浮雕名叫“薄荷示迹”,试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辨聪的僧人前去五台山参访。在离山的前一晚,一个老僧给他一封信,请他将信交给洛阳城一个叫勃贺的人。但辩聪在洛阳并没有找到此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屠夫赶着一头叫薄荷的猪。屠夫解释说这只猪因喜食薄荷而得此名。于是,僧人把信扔给猪。结果,猪将信吞下后,竟然立刻像人一样直立起来离开了。
故事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其实是在暗示猪即是菩萨,菩萨为了解救处于牲畜状态的众生而化身为动物。五台山老僧的信是为了让菩萨脱离动物身。该故事出自公元约年宋代佛学家钱易写的《洞微志》,还被引入俗家人聂云台和许止净所撰写的佛教记事纲要《历史感应统纪》,并于年发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的汉语教师林藜光先生对故事的来源进行了考证。
浮雕“道树降魔”
地神拔刀相助净瓶吓退魔王
东塔须弥座浮雕“道树降魔”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菩萨正在菩提树下静坐,遭到魔王的袭击。魔王威胁要拽着他的脚把他掷到海外去。于是,菩萨只能求见地神,地神出现为他作证,并赠他用七宝瓶装着的花。得到指点后,菩萨指向一个净瓶(澡瓶),告诉魔王得先移动了净瓶才能把他拖走。魔王和魔众想要移动净瓶,结果却摔了个人仰马翻,于是四下逃散了。
在浮雕中,人们所能看到的瓶子是放在一棵老树桩上,其状与日本佛教仪式中的净瓶一样。那两个魔鬼头上长角,每个角后面或是一簇竖发,与吐鲁番(高昌)壁画上的毛翼一样。而关于地神这个人物形象,则在多个佛陀传记中均有提及。
浮雕“雉扑野烧”
菩萨曾为雉鸡沾湿双翅欲扑山火救众生
关于东塔须弥座浮雕“雉扑野烧”,也有着这样的故事传说:菩萨曾生为雉鸡。有一天,林中发生大火,雉鸡发愿要不惜生命扑灭大火,以拯救众生。它飞到附近的池塘边,将翅膀浸入水中,然后飞回林中,将水洒在火上,不知疲倦地如此反复。最后天帝释因陀罗出现了,和净居天一起扑灭了。
这个故事听上去,和“精卫填海”有些许类似。菩萨化身为雉鸡,这种为全人类谋幸福,不知疲倦、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此处浮雕中,可以看到雉鸡正在瀑布下把翅膀浸入水中,而狐狸、野猪、蛇、鸟等众生正逃离火灾。
作者认为,此浮雕受《大智度论》启发,该经中的鸟也是雉鸡,这是关于此故事的唯一中国版本。
评论精粹
汪毅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学界友人辗转寄来《泉城》。《泉城》收录了“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刺桐双塔》《中国传奇》和《泉水之城》。“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购买了这三本英文书籍并转赠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这三本书的中译者都是“泉州本土人士”,“闽南民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蒋钦全先生慨然赞助梨枣之资”。热衷于向人们报告泉州文化,泉州学界的朋友们从来是不遗余力、无远弗届。
据我闻见所及,“距今百年左右”,除了合作写《刺桐双塔》的艾鄂风(即埃克,艾鄂风是他在厦大任教用的中文名)、戴密微,还有顾颉刚、张星烺、陈万里等厦大教授到泉州做田野调查,他们对泉州学界人士热心报告泉州文化的情形印象深刻。艾鄂风、戴密微在书之《原序》里说:“泉州学术界的著名学者吴增以他丰富的经验,不知疲倦地提供咨询,其子吴大璜也不遗余力地给予协助。开元寺圆瑛法师启动了该工作,性愿法师则对雕刻的传统阐释作了记录。这给了戴密微进行本书造像研究的最初动力”。顾颉刚在《泉州的土地神》里说:“这一次的遊览,全仗刘谷苇先生的领导,他又告诉我许多传说,这文中的材料有许多是从刘先生的口中得到的,我真是非常的感激”,“希望刘先生和泉州同志肯(对本文)加以切实的补充与指正”。张星烺、陈万里的田野调查也有张苇邻、郑时雨、陈育才、释智远、许宝玉等泉州学界人士作为报告人,他们提示调查线索和地点、提供文字和口碑资料,予以有力的协助。
在我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里,我写过《〈泉州访古记〉的几个史实》《泉州民间的通远王信仰》《厦门大学国学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畅所欲言〉与—年间泉州的市井文化》等,写作有关泉州文化的论文,“全仗”周焜民、王连茂、王仁杰、陈健鹰等泉州学界人士的“领导”,他们是泉州文化辛勤而出色的报告人。
附带言之,我写《〈泉州访古记〉的几个史实》()时尚未见《刺桐双塔》一书,故语焉不详地提及“艾鄂风另有英文著作《泉州东西塔》”,及至写《厦门大学国学院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时,我“已先后获赠和得见《刺桐双塔》之影印本和原版本”,并从中摘译和引用了部分资料。现在,我有《刺桐双塔》的全译本啦,耶!
网友泉州石头塔:作为一名泉州人,东西塔似乎是司空见惯,每天都会路过。但读完《刺桐双塔》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两座屹立了百年的塔,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传奇故事,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真的是,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每一尊浮雕,都有传奇。
网友爱在泉州府:最打动我的,应该是《刺桐双塔》中所翻拍的浮雕图片了。完美的构思、精致的刻画,每个细节都十分到位,实在太令人叹为观止。从来都没想到,百年之前,泉州的能工巧匠,竟然能够徒手打造出如此精美的石头浮雕,太让人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