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潜能训练导师杨海涛深度解析六祖坛经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s://m.39.net/pf/a_5112777.html
文\杨海涛(潜能训练导师)《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珍贵典籍,又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讲述,弟子法海等人集录的一部经典。众所周知,佛教禅宗经典《六祖坛经》是一部以六祖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经由惠能的弟子们在多年间集体完成的著作。《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其训诫徒众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一部研究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经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觉悟、智慧。真正的觉悟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物体,比如菩提树。在佛教中,菩提树常常被看作是佛陀成道的地方,但实际上,佛陀的觉悟并非由这棵树带来,而是来自于他内心的修行和领悟。“明镜亦非台”:明镜在佛教中常常比喻为心,心像明镜一样能够映照万物。人的本心并不需要一个具体的台子来安放,也就是说,真正的清净本心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形式或物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既然本来什么都没有,那么尘埃(比喻烦恼、杂念)又从何而来呢?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所迷惑,追求外在的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修行和精神的富足。真正的智慧和清净并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觉悟。外在的繁华和物质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无法触及人的内心深处。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不要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要学会从内心去寻找答案。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困扰,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贪念。当我们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便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要学会放下。生活中的很多负担,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放手。当我们能够理解“本来无一物”的道理,便会懂得放手,从而活得更加轻松自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时常提醒自己,回归内心的清净,以智慧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心指的是人的本来面目,即自性清净心,是每个人内在的、不受污染的真心。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本心,那么即使他学习了再多的佛法、道理,也是没有实际益处的。因为,佛法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所有的学习都成了形式上的堆砌,无法触及修行的核心。“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即自性),那么他就能够被称为“丈夫”(在佛教中指具有坚定意志的修行者)、“天人师”(能够教导天人的导师)甚至是“佛”(觉悟者)。这表明,认识自己的本心是修行达到圆满境界的关键。佛教修行的核心在于内观自省,认识自己的本心。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对内在自我的探索和认识。修行必须从心入手。无论是学习佛法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修行,如果不能触及内心,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那么这样的修行是徒劳的。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内向的,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认知和改造。认识自己是通往智慧和解脱的道路。当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我们就能够超越世俗的烦恼,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每个人都有成为“佛”的潜力。佛性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愿意去认识它、发掘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引导他人走向觉悟的导师。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称号或者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真正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解脱。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外在的称号自然而来,但这些都不应成为修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自我探索和修行,我们不仅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还能够成为他人的榜样,传播智慧和慈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在传授心法时所说的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是惊喜之意,表达了对自性本自清净的发现。自性指的是每个人的本性,即不依赖于外在条件而存在的内在本质。每个人的本性原本是清净无染的,不受外界污染。“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超越生死的,它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会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失。自性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智慧和福德,不需要向外寻求。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了成就一切的可能性和条件。“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是坚固不动的,不受外界风浪的影响。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自性的清净和稳定都不会改变。“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生出世间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而自性是一切法的源头。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污染,但这句话提醒我们,这些污染并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去除这些污染,恢复自性的清净。自性的不生不灭给予我们面对生死的勇气和智慧。生命中的起伏和变化都是暂时的,而自性则是永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故。自性的具足告诉我们,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在我们之内。我们不需要过度依赖外界,而应该向内寻求答案,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自性的无动摇性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只有内心的稳定,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清醒和理智。自性能生万法的观念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内在的自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通过认识自性、保持自性的清净和稳定,我们可以找到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超越。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的背景是,有两位僧人看到旗幡在风中飘动,争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惠能大师则指出,风和幡的动都是外在的现象,真正在动的是观察者的心。也就是说,风和幡本身并没有动的实质,动的感受来自于观察者的心。“不是风动”:这里指出风本身并没有动的特性,风的动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而言的。“不是幡动”:同样,幡(旗帜)的动也是相对的,是风作用于幡上产生的现象。幡本身并不自主地动,它的动是因为风的作用。“仁者心动”:仁者指的是有德行的人,这里泛指修行者或者观察者。心动并不是指心脏在跳动,而是指观察者的心(意识、思想)感受到了动。这句话强调了外在世界的动实际上是内心感受的结果,是心对外界现象的反映。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相对的,而我们的心对这些变化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事物所牵引,情绪波动不定。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切都是心在动,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修行的关键在于修心。外在的风和幡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真正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