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那么在老子眼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十大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250211/e9v5qdh.html

《道德经》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看见“天下”二字,我们便会想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遇到“侯王”二字,我们自然会关联“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于是后人便把《道德经》解读为治国之策。但是,静心想想似乎又有点问题,如果《道德经》讲的真是治国之道,那么关尹子应该留下来辅助“侯王”,建立文治武功才对,怎么会挂印弃官随老子修行了呢?

担心世人执着于名相,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给我们打了一针疫苗,“名可名,非常名”,接着又打了第二针疫苗,“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还是不放心,又给我们一剂加强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奈何我们体内就是不产生抗体,抵抗不了文字表象的诱惑。那么老子口中的“侯王”指的又是谁呢?还是老办法,在文章中理解字词的含义。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可道,非常道,“道常”说的是道之体。道,无善无恶,无始无终,非空非有,子思在《中庸》里用一个“中”字表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无名”不是说没有名字,如果人类不介入,天地万物哪个有名字?无名是不可名状,也就是佛家的“说不得”。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把说不得的东西说出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所以老子才谆谆告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以显道,所言非道。

道体为中,其用为二,无和有,老子在这里用“朴”表示无,无其实也是道,二者关系比较微妙,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道如果比作醒着时的心,那么无就是做梦时的心,梦中的万物就是有。朴,没有加工的木材,比喻不加修饰。朴即是无,无即是乾,有即是坤,伏羲一画开天地,当时处于母系社会,所以是阴为大,阳为小,所以老子才说“朴虽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无在万有之中,道无所不在,这就是“天下莫能臣”的含义。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我们知道,老子处在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连年发生战争,搞的社会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也是孔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可以这么认为,当时的统治者在老子眼中充其量就是几颗“歪瓜裂枣”,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更不会称其为“侯王”。要理解“侯王”真正的含义,先要弄清楚“守”与“宾”的意思。

“守之”即是守中,相当于佛家的“三际托空”。《金刚经》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面的念头刚走,后面的念头没有来,当下即空,这就是守中。老子说的何其轻松,如果我们静坐试一试,就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守之”那是真功夫!

“宾”,宾客的意思,万物将自宾,万物都成了过客。万物是过客,那主人是谁?道,为天下主,这也是释迦牟尼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含义。“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也是道家《清静经》中说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当年,叶倩文的一首歌《潇洒走一回》,火遍了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句歌词“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今日品唱,仍觉韵味无穷!

歌曲《潇洒走一回》: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修行,乃大丈夫之事”,我们不能根据"丈夫"二字,理解为修行只是男人的事情。大丈夫者,提得起,放得下,老子在这里称其为“侯王”。这一部分也是对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进一步阐述。老师讲到这里,下面的学生有了疑问举手示意:“李老师,达到万物自宾的境界是什么感受呢,能跟我们具体说一下吗?”是呀,悟道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也想了解一下。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老子举了一个例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子用“雨露均沾”来点化我们,天下万物本就一体,道无所不在,每个人都是道。当然,老子在这里依然延续了《道德经》五千言委婉含蓄的风格,相比之下,释迦牟尼则痛快多了。当年菩提树下,佛祖睹明星而悟道,第一句话便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老子“雨露均沾”要表达的含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后人解读《道德经》时,见到“制”字,马上想到了制度,然后就在自己的认知范畴内,大谈老子的“治国之道”。又因为老子提出“知止”的概念,于是得出结论,老子反对物质文明,认为社会发展要适可而止。再加上《道德经》八十章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便认为老子主张返回到原始社会。可叹乎?可笑乎?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老子之冤,恐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当然,并不是说《道德经》中无治国之策,天下理同,治国、治事与治人亦同,只是我们不要忘了庄子的话"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王弼《道德经》三十二章部分注解:始制,谓朴散始以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明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始制有名,“制”说的是“朴散则为器”,也就是“无”生出了“有”。制,立刀旁,本义为裁。一生二,出现了无和有,但是无和有并不是把一分成了两部分,而是显现出了两个作用,所以常说“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一分为二,没有动一刀一剪,故名“大制不割”。

无中生有,天地万物都可名状,这就是“有名”的含义。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有了万物,人们应该学会知止。为什么要“知止”呢?因为“知止可以不殆”。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知止呢,止到什么程度,知止为什么可以不殆,不殆又是什么呢?我们不懂没有关系,有明白人就行,谁是明白人呢?这个人就是曾子。

曾子领悟了老子的这句话,在《大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止于至善",并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七证步骤,“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知止开始,定、静、安、虑、得,得就是得道,老子在这里叫作“不殆”。这一部分也是对第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进一步阐述。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最后对前面说的两部分进行了总结: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万物自回归;知止可以不殆,犹川谷之于江海,殊途而同归。前者为"悟空",后者为"行者",悟得其空,行得其空,此之谓知行合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