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刚经解读第23天顿悟与渐修,修行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 https://m.39.net/pf/a_e9v5qdh.html

“摘要:禅定虽然是渐修,但也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所以,释迦牟尼在渐修了许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成佛。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都飞不起来。”

声明:本文引用文字来自书籍《图说金刚经》之第二章第九节,版权归相关方所有,本文如有引用该书的图片会做模糊处理,远没有书籍中图片精美,喜欢的读者可以在免费阅读本文后购买该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并删除,谢谢。

顿悟与渐修修行佛法的两翼禅定虽然是渐修,但也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所以,释迦牟尼在渐修了许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成佛。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都飞不起来。后人说起渐修与顿悟,往往会片面地夸大两者的对立,以为渐修、顿悟水火不容,甚至还会武断地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别。其实两者并没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别只是修行层次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级阶段,渐修递进比较实用,这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定力和智慧具备了足够的能量,才能通过顿悟实现质的飞跃。《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都飞不起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必须的,但这点往往被名人所忽略,因为自律自觉也是一种习惯,那些成功人士很难想象就这一点从概率上已经打败了大多数人,他们已经将这种勤奋坚韧的习惯融入到了潜意识,自我不察觉。

极少有人不通过渐修而直接顿悟的,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先渐修后顿悟,更不用说一般初学者了。可以说,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渐修是量变,就像是登山,你必须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后一步跃上了山顶,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觉悟,那最后一跃就是顿悟了。任何的佛、菩萨、高僧、大德,得道证悟都是经过渐修这一关的。世人大都不愿意吃苦,所以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特别推崇禅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惠能在街上只是明白了道理,对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能切身体会;跟了五祖后一开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众人一起听经,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了三年之后,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渐修是基础,顿悟需要渐修的积累与支持。《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佛学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学问,即使顿悟了,也仍然要坚持渐修。因为即使佛理通达了,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禅宗六祖惠能在顿悟之后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来开坛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简单事,它始终离不开循序渐进的修证过程。《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龟兔赛跑: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小乌龟。(有一天,兔子和乌龟比赛跑步,兔子嘲笑乌龟爬得慢,乌龟说,总有一天他会赢。兔子说,我们现在就开始比赛。兔子飞快地跑着,乌龟拼命地爬,不一会儿,兔子与乌龟已经离的有很大一段距离了。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它要先睡一会,并且自以为是地说即使自己睡醒了乌龟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乌龟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当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此故事告诉大家:不可轻易小视他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才会取得成功。)(年8月,《科学报告》杂志刊登了美国生物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据称,龟兔赛跑中,若用它们一生的运动量来衡量,乌龟作为一种很有耐力的动物,肯定会赢得胜利。科学家称,乌龟一生走的公里数,比兔子要多。)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说不定还给孩子说过,觉得这种故事小儿科,可成年的我们往往变成了故事中的兔子,被自己的聪明(心浮气躁)折腾的一败涂地,而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聪明的,却能撑住气盯着一件事搞到底,在不经意间成功了。

而佛法也离不开顿悟,顿悟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没有顿悟,即使离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与离佛十万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样的。仍然以登山做比喻,顿悟无门就像是围着山峰转圈,就是没有登顶的路。南怀瑾大师说得更有意思,“有些人问我什么是顿悟?说很简单,你大便急了,找不到厕所,憋得一身冷汗。然后突然找到了厕所,一上去,‘咚’一下,呵!好畅快!”(见南怀瑾年1月27日于台湾省高雄的“禅七”讲座记录)《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严谨地讲,顿悟是一种直觉体验,但它并不是精神病人说的意识混乱,而是像艺术家突然来了灵感一样,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与相对,在刹那间体验到了无限与永恒,是一种理性直觉。因此,在具体形式上,顿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话、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顿悟契机,这与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还需要好的方式方法,这点有时候被认为是天赋异禀,这种人即使有也太少太少了,六祖惠能算是觉悟高的吧!如上所言,顿悟之后还忍辱了12年,才大展拳脚。何况我等根器平平之辈呢!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顿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苹果砸到多少次,都发现不了地心引力。禅宗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说顿悟只适合具备了足够智慧的人。而具备这种条件,除了凤毛麟角的菩萨转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顿一样,通过漫长而执著的努力,已经攀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实际的经验是,渐修和顿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渐修中有顿悟,在顿悟中有渐修。马上要顿悟的人肯定是历经了渐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难,到达了真理之门,只差最后轻轻一推,就豁然开朗了。要没经过充分的修行,即使经过真理门前,也会视而不见。《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总之,渐修是修行的过程,而顿悟是“得道”那一瞬间的现象。这个道理在自鸣钟上最清晰了,要想听到下一次报时,必须经过三枚指针一格一格的进步;而如果运转正常,积累适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会“叮叮当当”地向你报时。《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之前提到的知识七层金字塔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都有这个规律——要经历至少二上二下才可贯通,经历渗透、渗透、再渗透的过程,在解读第4、5、15天提过由简入繁、由繁入精的过程。

但无论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著于表象。对渐修而言,如果执恋于谨慎勤勉,最终不过是佛门的忠实奴仆;如果沉迷在纯洁明净的感性体验中,那就等于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终点线之前。顿悟也一样,不要以为“一顿解千愁”,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离佛法真理越来越远。佛祖在说《金刚经》之前的身教,虽然表面上全是渐修的细节,但却像牛顿头上的苹果一样纷纷砸下,若没有须菩提当机顿悟,请佛详细讲出来,恐怕这么好的《金刚经》就烂在世尊(佛的号)的肚子里了。《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刻舟求剑:是指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近义词有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等,反义词有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等,刻舟求剑是一个连动式成语,例句: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佛陀成立的佛学虽然留名青史,但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并没有认识到佛陀想要传递的实意,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有与空的辩证统一,哪里来的这么容易就被掌握了呢?我们有时候陷入一种自己骗自己的境地,以为自己懂的,实则不懂。甚至还不如一个不读书的人凭直觉来的对,那是因为没有取到真经,反而被书本的虚妄之相所迷,参见解读第7、20天。

渐修与顿悟(1)渐修是顿悟的过程,顿悟是一刹那的升级,而渐修则包含着不断的积累与量变。没有渐修那漫长艰辛的攀登,就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顿悟境界。顿悟是最后1米的飞跃,渐修是米的艰难险阻。顿悟是渐修的结果渐修是个过程,而顿悟则是个现象,两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状态。《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渐修就是从一个钟点起始到下一个钟点,会经历一个平凡寂寞的过程。顿悟就是到达,时刻一到,它就灵光闪现。《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渐修与顿悟(2)顿悟的契机并不是苹果、棒子有什么魔力,而是修行者的素质不同。-根器差的人,光顾着咒骂、疼痛,没有丝毫的“悟性”可言。-有根器的人,一个苹果砸下来,就能触发参透世界的智慧。《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关于“顿渐”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关于“渐修”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关于“顿悟”的偈《图说金刚经》第二章第九节

这二句话是怎搞的呢!第一句的意思是,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这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上座弟子神秀所作的一句偈语。这句偈语以尘埃比作烦恼,以镜比喻人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烦恼,如有烦恼就要除去,即“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断除烦恼是佛教修行内容之一,所以神秀说得也的确不错。

但是弘忍的另一个弟子慧能作的另一个偈语,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其境界要高于神秀所作的偈语,所以弘忍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为禅宗六祖。

但老实说,神秀的偈语有实用意义,对一般学佛人来说,按照这个偈语去做就行了。只是因为神秀执“有”,慧能执“空”,所以神秀境界比不上慧能。但慧能的偈语也没有见性,慧能见性是在弘忍密传法之时,说到“不住相生心”时,慧能才大悟,才真正见性。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