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阳明文录第3篇译文给黄宗贤应原忠的 [复制链接]

1#

原文标题:《王阳明全集》第四卷《文录一》第3篇,《答黄宗贤、应原忠》

写作时间:明正德六年()

写作背景:正德五年十一月,王阳明回到京城,黄绾(字宗贤,后来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和应原忠(王阳明的入室弟子,后来担任过广东省右布政使)前来拜访(黄绾通过此次拜访结识了王阳明,并从此与之订下了共学之盟)。王阳明在和他们探讨学问时说道:“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应原忠当时不太理解,心存疑问。正德六年,王阳明为了解除他心中的疑惑,就给他写了此信。

译文:那天晚上我说的好像太多了,主要是因为碰上你们两位,也就不得不多说一些而已。由于我的学问造诣尚未纯熟,其中有些话虽然可能存在不够莹澈的地方,但却都是我近来实实在在的感悟和收获。如果同你们的见解不大吻合,请不要轻视和忽略,细细品味则自当有豁然开朗之处。

圣人的内心,纯净清澈,自然不会容纳任何私欲在其中,因此无需刻意拂拭。但普通人的内心,就像沾满了斑驳污垢的镜子,必须痛加清洗刮磨,把斑驳污垢全部清除,然后才能达到“心中一有私欲就能立即察觉”的程度。这样以后心中哪怕再有一丝一毫的私欲产生,即可轻松及时地拂去,无需费力了。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算是认清了“心”之本体了。

如果斑驳污垢刮除的不够干净,还留有一些杂质,其实凭借心中固有的一点良知,一旦产生私欲,还是能够及时察觉和拂去的。但倘若斑驳污垢堆积的实在太多,长期没有刮除,那么最终内心的良知就会被完全蒙蔽。在研习圣贤之道的过程中,有的人感到轻松顺利,有的人感到困难勉强,这种差异其实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希望你们不要因为我说的比较繁杂而对此产生怀疑。

人的心性大都喜欢容易的事情,厌烦困难的事情,而且同时还可能会被自私自利的习气所裹缠和蒙蔽。其实明白这一点后,自然就会觉得那些所谓的“难事”其实并不困难。有的古人甚至宁可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也乐于去做一些所谓的“难事”,这正是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这一点。

以前我一直没有明白“天理无需求于外物,而应求于内心”的道理,因此自然无法讲明白在“如何成为圣人”的问题上应该从何处下工夫。现在既然已经明白了这一点,这个问题不难了,只是担心大家好易恶难,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以致于陷入到佛家的那种禅定虚寂中去了。那晚谈到儒家和佛家差异的问题,其实北宋的程颢先生所谓的“以敬良知使内在精神卓然挺立”的道理,佛家也有;但“以循天理作为外在的入世行为准则”的道理,佛家则没有。其实我认为佛家关于“以敬良知使内在精神卓然挺立”的道理,已经说透八九分了,所以关于“内在”这方面,佛家和儒家很像。

点评:圣人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常人是“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作为一个常人,如果想要保持心如“明镜”,就要在“时时勤拂拭”上着实下工夫。也唯有在这一点上下工夫,才可能攀升至更高的境界,然后就会逐渐觉得“拂拭”工夫其实并不费力。

提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