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http://www.txbyjgh.com/m/文
青楼大茶壶
响堂寺之摩崖石刻佛经等均具极高研究价值,蜚声海外,然局限于笔者能力,本文仅以北响堂寺石窟所折射北齐佛教美术为研究对象,加之对其源头及流变之分析。文章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之三部分,即北响堂寺石窟及其文物流失现状简介、以大佛洞为例对北齐佛教美术分析及对石畏兽简要介绍猜测。本文论述对象为佛教美术史,需附带图片以方便更直观阐述,此图片部分通过网络渠道下载所得,但均与笔者所见实景相符。抛砖引玉:第一部分与本文研究对象关联最为疏离,但作为研究背景不可或缺,下文在阐述时尽量以精简为务。第二部分为本文论述中心,将于下文展开。第三部分之石畏兽笔者亦无专业研究,考虑其为响堂寺石窟石雕精髓且同类文物罕见于它处,谨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探讨及自身几点猜测附于此,以供阅览,盼君受益。
北响堂山寺石窟及其文物流失现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绘画)所融合、发展之第一高峰,其于南北方均获得长足发展。
东晋南朝重玄学清谈,故其偏向阐发精微奥妙之佛教义理
北朝胡风质朴拙旷,其更倾向于以直观美术形式表现佛教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云岗及本文所论述北响堂寺石窟均为该时期北方杰出瑰丽之作,至于北响堂寺为何没被提名四大名窟而被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名窟: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呀!不过,放心,下文我会诠释!
走进响堂山石窟(左塔俗称宋代红塔):河北邯郸响堂山
响堂寺籍响堂山得名,或曰北响堂寺石窟开凿初即计划为安置高欢遗骨之瘗窟(此处瘗窟与邺西帝陵分别为高氏作为佛教转轮王及世俗君主身份之葬所,二者性质存有差异),响堂为享堂讹称;或曰其洞窟深邃,礼佛者于其内甩袖击掌辙可发出洪亮清脆之响声,故名响堂。
响堂寺石窟置于今邯郸峰峰矿区,即高齐晋阳、邺二都间。遗址分南北二窟,亦称滏山及鼓山二窟。南窟首倡者及其开凿时间均可由文物得其确切记载。隋《滏山石窟寺之碑》载:有灵化寺比丘慧义,仰惟至德,俯念颠危,于齐国天统元年乙酉之岁,斩此石山,兴建图庙。北窟历代均有增设补凿,然其主体仍为北齐时所凿诸窟。有关北窟始开凿之时代,学界论者虽持东魏晚期及齐文宣帝二相异观点,然无论何,均承认与高氏父子有瓜葛。笔者本文即就北窟遗留北齐造像展开述。
其外,大量精美响堂寺石窟雕刻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遭以卢芹斋为代表文物贩盗取劫掠而流失海外。美宾大博物馆、克利夫兰博物馆、弗瑞尔美术馆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均有收藏响堂寺石窟外流文物,视为响堂寺石窟乃至中国佛教美术史上之斧凿之痛。
以大佛洞为例于北齐佛教美术之分析
(北响堂寺石窟第九窟大佛洞,其原编号为第三窟及第七窟)
(1.)结构
自大佛洞结构入手,大佛洞外部设计为覆钵式塔顶,内部为中心柱式塔庙窟。半球状(或称覆钵式)窣堵波为供奉舍利供信众膜拜建造,为印度丧葬文化中一个特例。印度思想体系中独特转世轮回观念,使其文化认定无需为逝者建造宏大奢华陵寝。然悟道涅槃之佛陀,已迈入永恒寂灭世界。窣堵波即作收纳无转世苦劫佛骨之功用。渐后流传至中亚佛教之窣堵波受罗马石棺影响增添方形基座,塔刹渐趋层累反复,传入汉地后与传统楼阁建筑诞生汉式佛塔。中心柱石窟发源自西域龟兹,高齐时其制式已逐步衰微,幸大佛洞于此有生动且珍贵存留。
(2.)坐姿
大佛右腿盘踞于坐腿上,两足显露。为典型结全跏趺坐中吉祥坐造型,相传此坐为释迦于菩提树下悟道所创。大佛双手已残缺,据典型吉祥坐造型推测,其结印方式当为右掌置左掌上。跏趺坐亦称如来坐,则此大佛当为释迦佛,惜文物管理局介绍牌未能明言。释迦佛左右当立侍文殊及普贤二菩萨,虽造像残损,此亦可就一般情况推论之。文殊菩萨残存下半身造像之中心落于一只脚表现手法,实源于希腊美术,未健陀罗佛教艺术所吸收东传。
(3.)圆光
大佛项上背后之圆光纹饰繁复精致,外围有火焰纹装饰,且此火焰纹不仅现于大佛圆光,于中洞明窗四围图案亦有表现。受希腊化影响,健陀罗式佛造像以太阳神阿波罗为基准,加之印度佛教象征语汇,其项上圆光即为佛造像必备三十二相之一。秣菟罗地区圆光则装饰图案花纹更具多变性及繁复性,开笈多时期佛造像滥觞。汉地佛造像及承此一脉演进而来。火焰纹当源焰肩装饰,现最早焰肩装饰出土于阿富汗贝格拉姆,即贵霜夏都迦毕试,为佛陀造像与贵霜贵人像通用装饰。其流传说法有二,现将典籍特辑录于下。
《普曜经》:龙即瞋恚身中出烟。佛亦出烟。龙大瞋怒身皆火出。佛亦现神身出火光。龙火佛火于是俱盛。石室尽然。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王(迦腻色迦一世)乃归命三宝,请求加护,曰……即于两肩起大烟焰,龙退风静,雾卷云开。
或迦腻色迦王之事即为佛经流变讹传而来,未尽可知。
(4.)佛首
佛陀头部发型为螺髻式,贴附于头皮之上,为典型印度笈多佛造像样式。如冥想般半闭式安详眼眸为健陀罗所创,其后为各经典佛教美术类型所吸纳且逐步发扬光大。佛陀眉间白毫为红线勾勒出圆形妆纹,此手法则来源自中亚。
(5.)佛衣
大佛身披通肩式袈裟,此形制带有健陀罗地区佛造像特征。然其艺术表现形式又不完全同于其外几种典型佛衣样式,相较之有自身独特新颖处,下文试分析之。
随民众崇拜释迦意愿趋于强烈,受希腊化影响浓重健陀罗地区率先打破印度僧团禁止表现佛陀教规,出现早期佛陀造像。健陀罗式佛造像着通肩式大衣,其特点为圆弧形领口,外衣由双肩下垂至腿部,袈裟呈厚重凝滞感,衣褶深浅不一,具备古希腊罗马塑像风格。
秣菟罗式造像之佛衣,多凸显印度本土地域特征,其特征为轻薄贴身,更有坦胸露乳者。袒右肩、半披式佛衣当发源于此。曹衣出水即为其表现。
褒衣博带式受汉晋遗风熏染,多体现汉地士族审美情趣。北魏太和改制,汉化运动后兴盛于洛阳地区。
(自上即下三图分别反映佛造像之健陀罗浑厚凝重、秣菟罗轻薄紧凑及汉地褒衣博带三种族风格)
大佛着双领下垂式(为通肩式一种变形)或通肩式大衣(造像残损难以辨认),其源流当为健陀罗。然其袈裟轻薄且褶皱规律层叠,受秣菟罗风格影响。其残留袖口似非窄袖,其为对秣菟罗风格之一种创变。大佛造像未采用褒衣博带样式,展现出对北魏中后期典型风格之叛逆与复古精神。
(6.)形制
有论者称,北响堂寺石窟佛造像摆脱前代以清癯瘦削为美观念(上图三即为该美学观念下典型艺术品),向朴实、圆润及敦厚发展,开隋唐佛教艺术之先河。
笔者对此说持怀疑态度。其一,北齐佛造像地域特点浓重。山东秀丽,河北响堂山宽圆,天龙山畅达,曲阳的简介透剔,各具千秋。其二,佛造像审美多折射其时代审美,佛造像面容亦多为受其民族、时代欣赏之面容,而清秀高挑正为初唐审美标准。
图为代表初唐尚清秀审美观念之侍女俑
对北响堂山石畏兽简介及几点猜测
北响堂寺石窟石畏兽怪面獠牙,丰乳肥肚,生有两翼或火焰,多置于佛龛莲花座底部。南北朝祆教及儒教墓葬,佛家石窟均有石畏兽形象呈现,推测其作用当为镇守驱邪。畏兽一称为日本学者广长敏雄籍《山海经》郭璞注提出,为学术界援引为通例。
(上图为北响堂寺石窟石畏兽像,中图为公元2—3世纪健陀罗石狮像,下图为2—3世纪健陀罗阿特拉斯像)
北响堂寺石畏兽像除遗留于原址外,另有数件被切割盗运,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及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均有收藏。
关于石畏兽形象来源学界众说纷纭,有持汉晋之旧、鲜卑传统及祆教影响不同观点之多位学者。而笔者也对其有几点猜测,未待详证,现列于下。
其一,石畏兽与狮有无关联?狮与佛教关联密切。佛陀或高僧说法即称大作狮子吼。印度桑奇第一大塔及阿马拉瓦蒂浮雕上佛塔,即于栏楯四方塔门旁置狮子像。
其二,石畏兽与阿特拉斯有无关联?宫治昭先生即认同健陀罗区取其善负重托举意,将古希腊神祗阿特拉斯置于佛塔及浮雕基座下观点。
其三,石畏兽设置原意究竟为镇守陵寝或看护佛寺?石畏兽于北朝其它石窟罕见而响堂寺大量遗留,是否与其原作高欢陵寝设计目的有关?
独评
响堂寺石窟声名未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显赫,然其于文物精美程度及佛教美术史中地位重要性不逊前者。响堂寺摩崖石刻佛经、佛造像及石畏兽雕塑均待学界更为深刻之发掘探寻。衷心期未来盼响堂寺遗址开设专门数字影像资料库及配备专业讲解人员,使珍贵文物资料得以保护、传承,同时希望学界专业人士能于响堂寺佛教雕塑美术进行详密细致研究,于领域内做出贡献,与君共勉,谨言!
参考文献
[1.][日]宫治昭.健陀罗美术寻踪[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2.]陈清香.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相纹饰在埃及、印度、中亚、中土的传承演变[M].新北市中和区:空庭书苑.年
[3.]达微佳.故宫博物院藏河北响堂山北齐石畏兽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三期·总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