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如果人并不都是表里如一的,你懂得怎样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孔子的《论语-述而》篇中有一句话: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又是因为什么事情有这样的感想呢?我们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孔子是万世师表

01暴虎冯河的出处

小时候家长总是不忘记吩咐要学会带眼识人。但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智慧的高等动物,坏人不等于低智慧的。往往会带着面具做人,自然就对正确识别其本质带来高难度。因为我们都不如孔子般具有大智慧,可以把人“看透”----此事说来话长。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在他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经听说了孔子在收徒讲学,他因为不知道孔子的本事,便觉得孔子是不是沽名钓誉之人?他便有心上门搞事。某一天,子路在帽子上插了几根鸡毛,腰上佩带着宝剑,专门来到孔子讲课的地方。见到孔子后,便跟孔子说表演舞剑给孔子看看。

当着孔子和其它学生的面,子路就拔出宝剑舞起来,在舞剑的过程中,好几次故意把剑锋逼近孔子。但孔子不动声息,面不改色地看完了子路舞剑后,称赞他的剑舞得很好。接着又劝他认真读点书。不料子路一脸不耐烦地说:“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天生是做一支好箭的材料,还读书干什么?”

孔子讲课的孔庙

孔子耐心地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就好比在竹箭在尾部插上羽毛,前面又安上了锋利的金属头,这把箭会飞得更快、更远了。”子路听着,觉得有些道理,于是要求拜孔子为师。但是,那怕已经在孔子教导下一些时间了,子路粗鲁简单、有勇无谋的习性一直改不掉。

孔子看在眼里,有一天当着子路的面跟另一个弟子颜渊说:“用我就用、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跟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好胜心强,看孔子把颜渊跟自己相提并论,心里便不服气。于是问孔子如果有人授命他统领三军,孔子会找哪个弟子共事?子路这样问的潜意识,是以为自己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在众弟子之中是第一流的,孔子如果遇到这样的选择,肯定会找自己合作。

谁知道孔子回答说:“对空手去和老虎博斗、以及徒步过河这种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的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通过计策,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人。”这就是前面这段话“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的出处。孔子的话让子路惭愧不已。

02人的“本来面目”

子路的本来面目被孔子看穿了,指出其不足之处。其实“本来面目”这个成语并不是孔子发明的。本来面目源自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行由品》。这个成语,原本是佛家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来其它人便用来比喻人原来的模样。

当年六祖慧能因为在师兄神秀写的一篇偈颂“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基础上,悟出新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弘忍大师认定为衣钵继承人。于是破格传其祖师衣钵后,为免引起其它心高气傲、对衣钵传人是志在必得的弟子的眼红,于是让慧能连夜离开回南方。

果然慧能成为祖师衣钵传人的消息传开之后,有数百个僧人尾随着追赶慧能,直到南岭山脉被一个叫慧明的和尚追上了,想抢他的祖师衣钵。慧能说:“这件衣服就是祖师的信物,怎么可以凭力气抢夺呢?”

慧明说:“我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的。希望行者可以为我说法。”慧能就让慧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说:“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03为何本性难移

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说的就是人的本性。古语也人的“本性难移”之说。一个人的本性形成之后,为什么难改呢?像子路那样的人,从他踏入孔子讲课的地方开始,便处处炫耀自己的剑术,自以为自己的技术已经不可一世、因此目中无人。

但因为孔子一贯“有教无类”,因此也不拆穿他,依然耐心地教导他。但经过就段时间的观察后,孔子已经知道此人不经历大的挫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于是才故意跟颜渊引出上面的话题,借以点化子路。

孔子为了教导一个有“特点”、有“个性”的学生可谓用心良苦。作为一个普通人,既没有孔子一般的一见面即识人面目的识人之能,也没有教化别人的能力。只好像老祖宗说的那个样子,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带眼识人”的能力、自己小心谨慎就好了!

#孔子语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