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一)禅意设计
最近有一个奇怪的心理,就是对当下流行的“禅意设计”、“禅茶一味”升起了一种排斥和厌离的情绪。
好像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一旦某些东西看得多了、经历的多了,就渐渐没有了感觉,就好像让你天天吃山珍海味一样,即便他们很好,你也知道很好,但是就没有了之前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人之常情、凡夫的心理吧。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各种“禅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无论是在道场还是民宿客栈,好像不禅意就不“高大上”,就没办法彰显高品质。
当然,这或许反映了某种社会潮流,就是人们在“仓廪实而知礼节”之后,开始寻求精神的满足,开始了某种精神的回归,去寻找我们潜意识中一直源远流长的文化意涵。“禅意设计”从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单纯的传统家居设计之外,更多了一些佛法的内涵,在这个快节奏、躁动、焦虑的时代,可以给人以慰藉、启发,具有让人心安的力量。
很多民宿和客栈还倾向于用“老物件”,据说是因为没有了“火气”,有了岁月的能量,也可以让人追忆那些“旧时光”。
很多禅意设计看起来的确让人心为之一沉,眼前一亮,但见得多了,住的久了,却有一种压抑、古旧、寂寥、清冷,总感觉少了点“火气”,不够温暖,甚至也有很多不便。
此外,“老物件”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据说会累积很多能量,但这种能量究竟是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甚至是爱恨别离的就不得而知了,会不会他们自带的能量会传递到居住者的身上呢?毕竟,人和空间一直会进行着能量交换。
所以,禅意设计中,没有“火气”一定是王道吗?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很多时候我可能更喜欢一种明亮的、干净的、通透的、温暖的,带点火气的,甚至某种色彩斑斓的,有时候感觉现代的建筑、科技住宅、恒湿恒温,可能更让人舒适,也更便捷。
其实,无论是禅意设计还是现代风格的建筑设计,外在的空间虽然重要但不是关键。
我们常常以为幸福就是在别处,是一个大的别墅、豪车、腰缠万贯,但当我们终于得到了哪些,又会觉得稀松平常,幸福似乎还是在远方,然后我们一直寻寻觅觅,最后累得气喘吁吁却依然求之不得。
也许颠沛流离一番之后会幡然醒悟。幸福、心安,其实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我们内在的“自给自足”,是人生的“自洽”,是不黏着任何外在事物的身心自在,是一种“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淡定和坦然。
记得禅宗二祖慧可面见达摩时说:“我心不安”,达摩回应:“将心来,予汝安”。慧可当下顿悟,终于身心自在。
所以,最重要的是,解决内在的矛盾,找到问题的要害。否则,再多的禅意设计也只是暂时的缓解,一旦出离那样的空间环境,身心还是会不得安宁,无法获得持久的解脱自在。
毕竟,此心安处是吾乡。
(二)禅茶一味
一直对茶没有太多的感觉,甚至私下里常常觉得喝茶太浪费时间。
有时候会脑补一个画面,当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喝茶时,那个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会直接来双份“意式浓缩”,一口喝下去满血复活,然后勇猛精进地投入到探索太空的伟大的创举中。(如果能在做事中保持一种禅定不是更好吗,还把事情做了)
很多人说,喝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以茶悟道、体悟“禅茶一味”。现在人人都可以讲“禅茶一味”,但什么是“禅”,什么是“茶”,似乎各说各语,莫衷一是。
大部分的情况是,我们喝了很多茶,但并没有悟道,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禅,甚至也并没有搞懂茶。最后,只是在墙上挂着一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而已。
茶,当然可以禅茶一味,可以以茶悟道,只要有一颗禅者的心,白开水、咖啡,甚至走路上厕所,都可以悟道,不是一定要端身正坐,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喝茶仪式、茶道表演才可以悟道吧。
常常会感觉,人们在这种外在形式的追逐当中,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损耗了太多的元神,当你真正开始参禅悟道时,已经没有多少心力了。
所以,先搞清楚什么是“禅”,然后在体悟禅茶一味似乎更为妥当。
有时怀疑那些经常讲茶道的人,会不会就像吃了太多的山珍海味,心里其实也是一身疲惫,只是机械的重复已经烂熟于心的台词,就像一张PPT走天下一样,高大上的佛教名词都可以讲一箩筐,但是真正悟道了吗?甚至他们自身真正的喜欢茶吗?甚至,即便你真的喜欢茶,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理,超越了对茶本身的执着了吗,真正带着一颗专注、空无、放下、不执着、觉察的心吗?
如果你可以一直带着这样觉知的心,可以在扫地、看书、行住坐卧中都保持这种觉知,难道不是比单纯喝茶更好吗?毕竟还可以同时把事情做了。
据说古代的大德泡茶,手捏两挫茶叶随意地丢到茶杯里面,直接倒水就喝,轻松、自在和洒脱,不品茗、不妄论,也许单纯就是为了解渴。
大道至简,但我们经常作茧自缚,最后把自己搞糊涂。
(三)
古人说,走的太快就容易忘记为什么出发;有时候,形式的复杂,往往让我们忘记了初心。
当然,一切形式也可以成为内容,即便是各种各样的“禅意设计”,各种各样的“禅茶一味”,哪怕是某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哪怕是在刻意、表演,都可以成为我们入道的助缘。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觉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已经十分简单了,但是你不一定能够做到“好好”。
佛陀之所以永远自在,是因为他超越了对一切的执着。
一旦你开始觉得那个好,一旦你觉得你喜欢什么,其实就意味着你会排斥什么,就容易陷入某种二元对立之中,而一旦对立就偏离了中道,就意味着我们依然没有真正出离。
禅意有禅意的味道,普通有普通的味道;茶有茶的味道,咖啡有咖啡的味道。相对层面,各有不同;究竟层面,无二无别;也许以某种自然的、随遇而安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接近“中道”的味道。
如果你做不到那种超然于物的觉知,那么其实少一些表象的、少一些外在形式可能更好,毕竟这个时代人们已经足够忙了——我们已经加了太多的东西于自己身了。
有时候会想当年佛陀悟道的时候,会有那么多复杂的形式吗?(人家只是坐在荒郊野外的一颗菩提树下的草垫子上,只是喝了一点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好吗?);宗喀巴大师在写作《菩提道次第》的时候也必须在某种禅意的环境、并且还要非常讲究地喝茶吗?
(人类的最大愚昧就是:总是认为佛陀是佛陀、宗喀巴是宗喀巴,而你是凡人)
常常感觉这个时代的外在诱惑太多,我们有了太多丰盈的物质,但精神日渐贫乏;我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悟道,但真正悟道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我不是说人只能把手放在膝盖上什么都不做。而是觉得,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安心”,只有当你不被外在形式所左右,真正直面自己那颗躁动、不安、孜孜以(向外)求的心的时候,并且真正将烦恼、执着、愚痴连根拔起时,你才可以走向真正的自由解脱。否则,外在的环境只是让你获得暂时的慰藉,暂时的缓解,甚至是麻痹。
毕竟当“贪嗔痴”一旦发现你试图“觉醒”时,会非常狡猾地想方设法运用各种看似“入道”的种种方便将你欺瞒,让你以为正在走向觉醒之路,而实则只是延误你短暂的生命,最终耗尽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