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佛教历史源远流长,这归于两千多年前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证道以来,躬行践履,不辞辛劳为世人讲法,解迷答惑,助人开悟解脱,世间人也明白,佛法尽管难闻,但佛的慈悲,少有人能做到,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佛圣。
所有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世人也知,仍有不少人对佛持有怀疑,都说佛法无边,可佛门中人本身受人供养,甚至行乞,自食其力尚且都有问题,更别提什么能力普度众生,那所谓的佛法无边,岂不只是一句口头禅。难道佛所说的法都是骗人的?
当然不是,佛之所以行乞,实则暗藏忍辱精神与救度世人不再自私自利,要知道,行乞可是要放下身段,特别是出身于王族的佛陀,他哪里缺吃穿?行乞,第一要放下贵族的尊严,在行乞的过程中,亦可培养世人的慈悲胸怀,按佛陀的思路,只要人们的慈悲心具足,天下必定和谐,根本不会出现战争和杀戮。
只可惜,自从佛陀涅槃后,僧人行乞渐而沦为不作为、懒惰逃避生活的代名词,而要让人戒情欲,戒荤,还要出家不能传宗接代,各种戒律条条框框,难以令人相信佛教是充满积极正能量的教派,在印度本土,佛教渐渐失去昔日的光芒。
在印度本土,佛教几乎已名存实亡,但在我们中国,佛教深入人心,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具足三大佛教流派的国家,其分别是: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三大派同属一脉,本无高低之分。
佛门中人的行乞方式在我们中国并不多见,但佛教却能盛行,这和儒家道家有一定的关联。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积极上进,实现自我价值,但为人处世不能违背良知,要遵循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入世。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地,无为而治,治国、谋略、修养无不遵循自然道法,天下太平有功成隐退之意,天下有难,必为正道拯救苍生,道家所强调的是出世。佛家讲究大爱平等、心灵的和谐自在、助他人精神解脱、证悟法性本源,超越生死束缚,最终得到极乐的境界,佛家对出世、入世是圆融的。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加之佛教中的思想理念较为接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佛教的信仰与认同。
如惠能六祖,既能代表正宗佛教的衣钵嫡传者,在六祖坛经中,又能体现佛家精髓,但多少都有我们自家文化底蕴的影子。
惠能说:“在家的人若能依正法修行,就像我们东方人的善良,如果人在寺庙却不能修持正法,如同西方人的恶,只要心地清净,就是西方极乐。”
惠能也说过:“感恩报恩就能孝敬父母,知义理就能相互体谅。能谦让就会和睦,能忍辱就能止恶。能有钻木取火的精神,污泥中必生红莲。能修正错误必生智能,护短心非贤。菩提自性只在心内,何苦向外求玄妙。听说这样修行,西方极乐就在眼前。”
笔者认为,儒释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三大教派无不秉持正念、正知、正行的道法,都是因为人的需要才变得有意义。特别指出一点,西方不少学者说佛教并不是宗教,而是一门哲学,而我却坚信,佛法不仅是哲学,也是一门高级心理学,单从佛陀“行乞”,坚守正法却不被他人容易发觉与理解,可见佛陀良苦用心。佛陀在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只有深谙心理学,洞察事物规律,才能有的般若智能。佛陀曾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句简短的话,既谈到哲学,也讲真如自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讲到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一如平等的体性,见花如见整个世界,见到一片树叶如见整颗菩提树,暗指不能因为渺小就否定存在的价值意义,大小世界皆在茫茫宇宙中。
爱因斯坦曾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背,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他的观点,那就是佛教。”
而金刚经中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与上面这一句的意思竟如此接近?
伟大的科学家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佛法产生怀疑?佛法至少对科学具有参考意义。
原创:心灵修行记
笔名:青灯禅
《心灵修行记》一直致力于心理破译、心理学、佛禅、草根传志原创语录、心理免疫学、行业内幕预测、未来科技猜想,以真实故事为主导,也包括极少部分小说的成分,意在开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但所有的篇章仅供参考,旗下有《奇缘传》、长篇小说《凡人悟道斗恶魔记》等作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