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
作者:王立荣
生命离不开水,人类所有种族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水,但要讲到水文化,讲到与水的渊源之深之广,首先说到的就是中国云南的傣族。
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怒江和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大多数集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是一个依山伴水而居的民族,一般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以水为伴,沿水而居是傣族人居住生存环境的一个极其显著而重要的特征。
然而,真正说到傣族喜水好水,是水一样的民族,那绝不仅仅是指傣族占据有水之宝地这么简单,而是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文化、民风习俗确实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涵着深厚的水文化内容。
喜水好水、爱水护水,傣族人民在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水文化。敬水崇水、进而保护河流、保护含养水份的森林大地天空、飞禽走兽······。傣族先民对水的开发利用和对水资源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傣族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所在。
一、傣族与水的和谐关系
傣族的水文化是傣族的原初文化,傣族水文化的产生,整体考量首先是历史的因素,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古代百越族群生活在平原低地的水乡泽国,因而产生了与水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为此,傣族水文化的核心是百越文化中与水有关的文化因子。
其次,傣族的水文化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中原文化、百濮、印巴文化、佛教文化中与之相关的因素,整合发展进而成目前傣族的水文化核心。
其三,是地理环境的要素。傣族主要居住在江河沿岸,自然与水产生亲近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水文明成为傣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散发着新鲜的生命活力,
1、从生态人类学的观点看水与傣族的生产生活关系:傣族是典型的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明的核心是稻作文化,水稻种植是主要生计方式。制约水稻种植的关键因素是水利灌溉,水利灌溉对过去傣族社会农村公社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影响到傣族文化的其他特征如:建筑与服饰等,这些文化因素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显的文化要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2、傣族的年节、宗教、祭祀与水的关系。水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有较为重要的的象征意义,傣族的各种宗教信仰、巫术活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神话传说等各种风俗习俗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并解释水在傣族人民的思维和观念中的象征含义,并进行意义的阐释,十分的重要。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描述开天辟地时说,水形成了地,没有地就没有世间万物。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生命的源泉,是无比圣神的。在傣族的寺庙内,几乎都供奉着水神的塑像。水是神灵赐予的吉祥物,是幸福、圣洁与光明的象征。在水文化中傣族还有祭河神、祭水神等活动。傣历新年——泼水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来自一个与水有关的、美丽的神话传说。节日期间无沦男女老少,都互泼水祝福,企盼圣洁的水为对方洗去疲劳病灾,祝愿对方在新的一年里尤利金旺(好吃好在)。尤其是年轻人对水的狂热与崇拜到了如痴如醉、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傣族的宗教和祭祀活动中,人们把赕(拜)佛和祭拜逝去的亲人叫做“滴水”。此说法来自一个传说,认为到佛寺里滴水做赕,佛主就会把祭品分给逝去的亲人(无论逝者安葬的是远是近)。赕给佛主的贡品,在长老和尚念完经后,也要用水壶来滴水,这样佛主才能收到。
3、水与傣族地名及姓氏的关系。水在在傣语(话)中叫“南”,
在傣语中“南”不仅指水,同时还包括河、沟两层意思。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许多河流的名称中都含有“南”字,而这些河流与方位词南方的“南”是没有关系的。如“南定河”、“南滚河”等等。由此可见,这些地名中包含了傣族地名文化的因素和特征。同时也说明历史上傣族曾在该地区生活过,并对该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此外,傣族南姓的由来也是与水有关的。
4、傣族精神理念的形成及与水的关系。有关精神层面的文化要素如:生态自然观、宇宙观、四塔五蕴、民族性格以及文学艺术中与水有关的作品,水是傣族人民生命观和自然观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5、当代傣族地区的节日与水有关。如:地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之间的耿马自治县,本身兼有两地傣族的特点。耿马自治县在旅游文化产业上定位为“山之魂,水之灵,风情耿马”。“水之灵”,指的就是傣族人民。临沧市在傣族泼水节期间设立了水文化节,也是依据耿马傣族的水文化来定制的。
二、水在傣族的生产生活及生态学上的意义
在创造农业文明的漫长过程中,傣族通过对自然了解和相互影响建立起了一套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科学理念及技术手段、并贯穿于整个生产及生活方式中、形成乡规民约、观念和价值体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一个傣族谚语说道,“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就不能建一个村寨。”
傣族很早就从功能上对水进行分类:傣族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土质肥沃,傣族地区每年5月--10月进入降水充沛的雨季,此外,均属旱季,雨季江河来水量很大,滔滔洪水,浑浊不能直接饮用。饮用了这样的水肯定对人类健康有影响,会造成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而旱季往往多日无雨,要靠森林这个大蓄水池来来调节供水,因此傣族把日常用水划分成三类。一是只限饮用的水,一般是井水或山泉水,通常是在水源林边或大青树旁开挖水井,或利用自然流出的山泉,上履亭塔建筑,以免落入泥土杂物。不可以在井边洗衣服等,只能用公用的竹筒取水。二是日常生活用水,一般是江河水,用于洗衣物、洗澡等。三是农业灌溉生产用水,主要是引江河水、箐沟水。在利用水资源方面,聪明的傣族很早就利用竹筒把山涧水引进各家各户,并将水作为动力,用于舂米。
用好水、管好水,首要的就是抓好源头保护,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森林。傣族原始生态观认为,保护好森林就保护好了水,就保护好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无论是建盖房子砍伐大量的木材,还是日常生活需要大量的烧柴,根据乡规民约,只能在规定的地方择伐,可持续利用。此外,傣族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从修渠打坝到管水用水,形成了一套较完整、严密的制度,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西双版纳的“召片领”就在法典里规定:“种田必须有水渠”,设有各级管理水资源的官员,称“板闷”。每条水渠流经若干个村寨,供水多少都由板闷决定。其职责是动员全寨成员修渠筑坝,检查水坝沟渠,安设分水管分配水量,确定灌田时间,处理水利纠纷等。傣族对村寨附近的森林和水源林都严加保护,有的以“竜山林”(神山)的形式严禁破坏。“竜山林”是寨神居住的地方,备受傣族崇拜和保护。崇拜寨神和勐神是傣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建寨有“寨竜林”,建勐有“勐竜林”。竜林里的树木、花草、动物、土地、水源等都要严格加以保护,任何人不得进入竜林砍伐树木、采集植物、猎取动物、开垦土地、污染水土。
傣族任何家庭和个人是不允许占有原始自然林的。有特殊需要,如建寺庙、做龙舟等需砍树木,须得到召勐的批准,分别在几个山头砍,不能影响生态平衡。用于编织的竹子只能砍当年竹,建房的只能砍5年竹。傣族村寨,广植神树大青树和佛树菩提树,以求神灵庇佑。所需的建筑用材、燃料、果树、香料、药物、都在庭院普遍栽种,这样就保护了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涵养了水分,形成天然的大水库。
傣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称之为“跑马水”的灌溉制度,就是在夏天用温度较低的箐沟水灌入稻田以便降低稻田的温;利用森林植被溶在箐沟水中的营养成分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水的生态学意义在傣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反映,形成傣族独特的天地人和谐相处,相互对应的宇宙思想。傣族的水文化作为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动成果,维系、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着人类生存的矛盾,是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表现。
水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整个傣族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今天的水短缺、水污染问题,以及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教好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傣族的水文化充分蕴含了傣族的生态观念,傣族的生态观又充分贯穿于傣族的所有生活形态和精神理念中。
年11月25日
注:年11月,应邀参加在云南西双版纳州举行的傣族的生态观国际研讨会,论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