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观和证:
内观,外观,观自己,观众生,观自在;
内证,外证,证自身,证天地,证大道。
要证先要观,要观就要静,心如明镜才能观到正确的象,为此古人想到了很多的方法,各种定功,站桩静坐的方法。
观自己
而起卦时的状态尤为重要,古人会焚香沐浴,叩拜祷告等等。我们没有那个条件,但是也要让内心尽可能地平静。
因为起卦就是感应,天人感应,以此心来感应天地,那一瞬的灵感才是最珍贵的。天垂象,地成数,人存理。
天人合一
前面也讲过:
宇宙并非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整体,是同一源头(道)分化而来,万物皆为一体,皆有联系。
而另一个观念和现在的唯心唯物主义都不同,那就是心物一体,王阳明也反复强调这一点,他用花与人的关系来说明:当你未观花时,花与你同寂;当你观花时,花与你都鲜明起来。
在辩证唯物主义里,物质是先于意识的;在辩证唯心主义里,意识是先于物质的。而伏羲和王阳明的眼中,意识和物质也是辩证的,是对立统一的,是并存的。
此花与心同寂同明
这恐怕是对现有哲学的一次根源性的冲击。这种哲学能否在未来被验证,或许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会发现意识和物质的微妙关系,也许会证明一万年前的伏羲才是正确的,但或许在座的各位等不到那一天。
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和万物对应着的就是万物皆有灵。
以此推理,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真的存在的话,也就有了一个对应着的“宇宙之心”,而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这“宇宙之心”的一部分。这有点像那句: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我心即宇宙
和“道”这个本体一样,这个“宇宙之心”也蕴含着古往今来天地万物的全部信息。
只要恢复和“宇宙之心”的连接,那我们也将全知全能。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或许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这个“良知”,都有连接可能性。只是有些人内心昏暗无光,或被欲望遮蔽,很少有像王阳明那样“此心光明”。
此心光明
禅宗讲:“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为了让此心如明镜,照见万物,即可观天地,无所不见无所不知,哪里还需要问鬼神。
从这种角度讲,儒家的光明此心,道家的清净归真,佛家的观自在都在讲同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却都可以通过学习周易来得到精进,周易更像是一个实践证悟,打扫内心的工具。
也难怪王阳明多年佛道积累不成,却在龙场“玩易窝”悟道,周易这工具似乎是修行所必备的。
以上全部是虚构故事,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