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秀惠能二偈文的真义如何继承那派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神秀、惠能偈颂办解

《六祖坛经》所载神秀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依敦煌本),史论家说为奠定北禅宗渐修法门的基础,而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偈(依敦煌本),论者以为开启南禅宗顿悟法门的端绪。又依《坛经》记述,禅宗弘忍五祖正以惠能赋此偈颂,故将“衣”、“法”传授于他,得成中土禅门的六祖。

究竟神秀、惠能二偈的真义如何?优劣如何?与渐修、顿悟如何相应?敦煌本所载惠能次偈,与前述神秀、惠能二偈有何关系?如是种种疑问,都有待暗释。今于下文,将分“撰偈缘由”、“思想依据”、“偈颂辨释”及“次颂解疑”等四小章节来加处理。

思想依据(第二章)

依禅宗的发展史来看,初祖菩提达摩东来传法,便以《愣伽经》传授印心。如《续高僧传慧可传》记言: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而《慧可传》又载:

“(慧可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那、满等(禅)师,常赍四卷《楞伽(经)》以为心要,随说随行。”

如是代代相传,直至五祖弘忍,还在南廊壁上,计划绘画“愣伽变(相图)”。又《楞伽师资记》说弘忍十大弟子中,“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张说的《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亦说神秀“持奉《楞伽(经)》,递为心要”。

由此可见神秀思想,是直接继承四卷《楞伽经》而来的。此楞伽思想,自然也影响着神秀所撰“身是菩提树”那首偈文。但五祖弘忍的思想,却一方面继承达摩所传四卷《楞伽经》,一方面又重视《般若金刚经》的思想;而他的般若思想又直接影响着惠能。如敦煌本《六祖坛经》载言:

“(惠能)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后惠能作偈,得五祖弘忍赏识,于是“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由此可见惠能是继承弘忍所传的《金刚经》思想的,所以其思维亦有别于神秀,而所撰心偈的思想,自然与神秀不同。神秀与惠能思想的差异,亦即是《楞伽经》与《金刚经》思想的差异。

一、神秀思想继承如来藏系统

《楞伽经》属如来藏系统,兼明唯识法相,宣说世间万有皆由心所造,强调心性本净。凡夫迷而不悟;迷的根源在受着无始以来习气所遮蔽,故若能透过实践禅修(按:分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及诸如来禅等四种),彻悟本性,舍离能取、所取的对立,则可臻于无分别的悟境。

故《楞伽经》卷一云:

“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

卷四又云:

“此如来藏藏识,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但)客尘覆故,犹见不净。”

大概神秀受了《楞伽经》“自性本净,尘劳所污”的影响,因而作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样的渐修偈文。

此即《楞伽经》卷四所言

“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之意。

二、惠能思想继承般若系统

惠能所宗的《金刚经》则属于般若系统,阐释发大菩提心的修行者,应以“无所住”、“无相”而行于“布施”,乃至以“无所住”而实践六度万行,如是解答须菩提所提出的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那两大基本问题,乃至解答了(如无着、世亲所分析的)《金刚经》的二十七个主题,以显般若“性空幻有”的理趣。而在表达方面,《金刚经》处处运用了正、反、合的辨证思维形式,例如: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我相,即是非(我)相,(是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名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诸相),(是名诸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是名众生)。”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始可以悟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如来大觉。

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实相)。”何则?凡夫所见的形相,所思构的名相,上者如“庄严佛土”之相,下者如“诸微尘”相,从第一义谛如实观之,都是缘生无实,无有“庄严佛土”的自性,亦无“诸微尘”的自性,所以佛说“非庄严佛土”、“非诸微尘”。

但为要普渡众生,不能不随俗建立名言概念以说法,所以又依世俗谛而假名为“庄严佛土”,假名为“诸微尘”。此即经言“是名庄严(佛土)”、“是名诸微尘”的理趣所在。惠能深受《金刚经》般若思想的影响,所以他所撰的“菩提本无树”偈颂亦带有浓厚的般若思想,而其偈颂的文理,亦可以运用《金刚经》的辨证语句形式,得到合理的阐释,其详当于下章加以论述。

「北禅神秀」与「南禅惠能」千古偈颂的由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