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康清浊录音整理薛金银录制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上,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的斗争。在一般人看来,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学派,但是我们抛开现象研究他们的本质,发现他们在追求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比如,他们都是传承儒家的,所以共同遵循儒家的思想,比如中庸之道的思想,他们都是追求的,比如仁义礼智信也是他们所崇拜的,所以他们在儒家这个终级的目标上和追求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采用的途径不一样。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途径不一样,是由于方法论不一样导致的,方法论不同是因为他们在话语的界定上是不同的。比如,程朱理学提出了“万物即理”,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的存在。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的存在,那么如何做学养呢,就提出了格物致知,从而达到一种道德和学问并行发展这么一个途径。陆王心学不是这样,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陆象山说“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你看他强调的是心。那就不是采取格物致知,而是采取了趋避剥落的方法,就是把灰尘打扫打扫嘛,一层一层的剥落开来嘛。你看他的方法就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他们第一次在铅山鹅湖寺会面时陆象山就说程朱理学太支离破碎了,万事万物你格物致知的过来吗?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怎么能做得到?朱熹认为你这个心学也忒简单了,太简易化嘛,就是说了这也不行。所以他们之间存在了分歧。到了第二次,在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仍然不能达到统一,甚至在今后的书信往来中仍然存在着意见分歧。但在白鹿洞书院会晤的时候,朱熹就请陆象山讲了他的学说,并且对他大加赞赏,把他讲的课就刻在了白鹿洞书院之中。也就是说,他们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学问,但是他们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相互不苟同。这也是中国哲人最典范的在学术上有分歧,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学术上互相尊重的事例。不像今天,学术的讨论往往演变为人格的攻击。所以,哲学家们应该以此为典范,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不能人格攻击。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一个是采取格物致知的,一个是趋避剥落的方法,从而达到相同的目的,也就是实现贞正人心的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在看一看历史上的性善论,性恶论也是对着干,是孟子荀子间对着干的一种哲学话语。但是,性恶论是通过法治的渠道改善到善,同样达到一个纯粹至善的目标。那么性本善论者认为,人后来因为物质世界的蒙蔽变坏了,我们也进行教育,让他趋避剥落恢复到他的本来面目。所以,条条道路通罗马,正是这种对着干的哲学的话语导致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不是互相对抗。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我们再看一看佛教思想。神秀在南北宗的辩论当中提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是渐悟。慧能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们的哲学观点也是对着干的。有人说这是南北宗之争,有人说“顿悟”比“渐悟”好,这是瞎说,只是方法论与途径不同而已,没有高低之别,如果有了高低之别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性是平等的,是友善的,怎么能分为高低呢,这就和我们佛法的大论相违背了。我根据这些偈语,提出自己的话语,“菩提就是树,明镜也作台,觉悟大智慧,何惧有尘埃”你看我似乎又是和他们对着干,实际上不是对着干,是对一个事物不同的认知,它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渐悟提出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我们经常进行(自我)审读不就可以了吗?慧能是顿悟的,实际上他已经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但我提出的是大智慧,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但此时的山和水和彼时的山和水已经不一样了。你看,对事物这种现象的认知不一样,但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觉悟的,都是自觉的,这是一致的。所以对待哲学思想的研究,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这样才能在比较当中找到异同点。但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论去研究哲学,他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贞正人心。这是一致的,就像渐悟顿悟智慧一样,他们终极目标都是贞正人心,达到纯粹至善的境界,这也就是哲学的目的所在。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