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时下我们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师三换位 [复制链接]

1#
如何治疗鼻出血5分钟轻松掌握 http://www.zhongshue.com/zsyu/6581.html

时下我们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师?

换位思考,做学生信赖的师者

文/彭晖迪庆民中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业务水平精湛,知识素养一流,敬业精神更是无可挑剔,但依旧成不了受学生广泛欢迎的师者,这让老师自己觉得特别冤枉,更有甚者还得出学生都是白眼狼,根本没有几个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荒唐结论,有教师甚至压根就看不起那些广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认为他们仅仅只是运用了一些小伎俩就把学生哄得团团转,殊不知这里面大有学问,今天就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几点“小伎俩”和大家谈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启发,也欢迎读者提出不同见解,我们相互学习,沟通进步。

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类似的,比如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连接,对生活的恐惧与担忧,对未来的彷徨,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体的,就是这种一体的需求让每个人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何况是天天朝夕相处的师生之间呢?

换位思考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共情的能力,而共情意味着作为教师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连接,能够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深知关心学生和他人,其实就是关心教师自己。笔者一直坚信教育就是一个回音壁,教师能够与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也必会试图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自然师生之间就少了误会和不必要的揣测,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呢?试想:学生提出作业太多了的时候,作为教师的你虚心接受了学生的建议,及时将作业量减少,当学生面对你的要求时又怎么会面露难色,推诿搪塞呢?

换位思考的存在是教师变得强大的重要因子,很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别说是与学生共情,认为所有自己教授的知识学生理所应当都掌握,认为自己的所有良苦用心学生都应该有所呼应。这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太多的“理所应当”导致自己总是感觉:我的付出和我的得到之间不成正比,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卖力的教育者偏偏遇到了最愚蠢的学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弱者思维,善于换位思考的教师,他会去探索: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我滔滔不绝的讲解却换不来学生相应的反馈?于是,他就会试图从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思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思考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课堂容量?于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得以提高,教师的眼界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变得更宽广,教师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变得更丰富……教师不就变得更强大了吗?

具有换位思考能力的教师,他的心中装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当教师能够与更多人进行换位思考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心中能装下更多人,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讲述就是换位思考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与更多的可能,教师就会更加理解他人,从而迅速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

教师能够和学生换位思考,自己的幸福指数就会直线飙升,就会有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教师能够与家长换位思考,就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有不够妥当的地方?而不会因为家长委托你多办了几件事而抱怨“我又不是家长们的保姆,怎么什么事都来麻烦我?”;教师能够与后勤的同志换位思考,就不会觉得他们只会简单粗暴地干革命,而是会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配合后勤工作,共同提高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教师能够与学校领导换位思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言和指责,相反地就会理解领导的不容易,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教师能够与身边的同事换位思考,就不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事,而是会和同事感同身受,一起努力将*的教育事业做好,共同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才。

换位思考也是教师智慧的来源。换位思考其实说白了就是从自我的世界中跳出来,观察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当我们从自我狭隘范围走出来的时候,其实智慧就产生了。比如我们常说的六祖慧能他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高手,他曾经与神秀PK,强调渐悟的神秀写的诗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说明神秀依然是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