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晳解仿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本文编纂自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仿佛居士说《心经》”一书。原书辑录了历代《心经》的十一个版本,而仿佛先生带领学生参悟的第一个版本即是鸠摩罗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其中包括学生的大量议论文字。为了让更多读者更快领略太极学的魅力,本文力求将仿佛先生对《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的讲解精华做一次集中的辑录,呈现仿佛先生妙用太极学境界观和三晳妙理开示解经的风采。希望读者在自我参悟的过程中,还可以自带问题,重回原书中的当年现场,品味那些闪光的思考和足迹!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

:何以故?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

即说咒曰:

竭谛竭谛波罗竭谛波罗僧竭谛菩提僧东莎呵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几句,是第三层次的解释。

法,是我们这个有相世间、器世间的一种特定的能动形式。比如,一把锁,目的在关锁,让别人打不开;可同时又必须制作一把能打开它的钥匙!如果你找不到对应的钥匙,这就成了打不开的门了。这就是——法!所以,只要在有相界做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法才行,如果没法那就不能解决问题。法这个概念,成为人生存的一大必需。

此后,道依俗而立,又取之成为道的比喻。于是讲道者也开始这样说——法!为什么,因为道行世外,自我生命,没有语言,只能从俗间来借用这个“法”字。借过来应用以后,还行,于是乎又在道界约定俗成,成为养修的基本语言,同应中外。

世间法都是实用实在的,不能落实的法就没有意义。但是,由于有界有相,看得见,摸得着,法的体用易于理解使用;道在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比较难办!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他告诉你,诸法是空相,即人世间的一切有为,皆不实。诸法即一切法,都落有。法,是人为世间的,那边那个彼岸可没有法,也不需要法。

由于诸法都空,那么一切法皆不实,不见一法。这里面有个问题,“诸法空”,后面加了一个“相”字,应该有特别的意思,这倒不是衍字。因为这是诸相非相,非同一般!所以这里有面镜子,等着你去照!好,这个问题前面已讲过了。

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准确,无可挑剔。但也有人仍有微词!因为只有诸法空相,才能进入后面的境界;如果说是法实相,那你进不去!法实,不管你是什么法,这个法一定断灭。惟独法空相,你才能灵妙运用。这个话,跟前面的“色空,故无坏相”是对应的。因为色都空了,没有形状,它怎么坏?坏不了。所以法空相的自性,也坏不了。诸法空,当然诸性在,法和性,是一体两用。这从文字上看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观自在倒是有问题,谁观?观自在,自在观,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只是在文字里面没有表现。虽然他提了一个“相”字,把“法空相”这一点给点明了,它就是那个!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句话加在这个后面,层层细细理会,还是有点跳,让人感到这个自性三法印的意思接不上。

其实,这中间就是缺了那个如是见的描述!当然,这是如是之成,文字怎么描述?过去有位老师给我讲经,他认为这中间还应该有句话,但是什么话,他不知道。不过他感觉到了。可惜,就差这么一丁点儿!如果我们现在加,没有意义,因为现代人改古经,实在不宜,而且也不能加!可是,不加吧,就好像走路一样,一步一步都很踏实,它到这儿,突然空了,咚,只好跳过去!

它这儿缺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什么?应是描述法和性的关系,无法无我,没有法就没有我,没有法执就没有我执,那么法空我也空。相,这里讲到的当然指实相,不可能指另外的什么相。因为它后面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句话。

我这是在以世心度世腹,给你们提线。所以“是诸法空相”后面,一定还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为什么没有?后面的译本更没有?这是一个遗憾!可能佛说了,阿难他们认为天机不可泄露,给删掉了。不管怎么说,这个脚印确实是掉了!这就像垫脚的一个一个石头,行者拾阶而步,稳步展脚。突然,中间的那个石头不见了。好在慈悲的罗什大师在稍远处放了一块石头,看哪个狗急跳墙的能腾过去,那就到彼岸了。其实彼岸很近,就是没有脚印!

另外,后面的译本同时又讲到自性空的问题。注意了!自性与法,本来对应,到了法空相的境界,没有体,也没有用,到了这种境界,当然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这几句话,就是描写空法、空相的本来自性。这、也就是自性空。

人的自性,本来没有任何增减、生灭、垢净!但是,当你这个自性,应本知本觉而下应成知与识以后,六识感官的不同界别工具:眼耳鼻舌身意,便应命能动。这以后就不一样了,那时的心识就落到可以生灭、可以垢净、可以增减的对待境界,成为有界,即器世间的重要联络方式。

所以,当你进入了色空不二的境界时,你即进入色空平等相。既然色空平等,没有分别相了,那么这个时候的法,和法的有和无、高和下、对和错、是和非等等等等,都没有了。因此,到了如是境界,那当然会进入诸法无我、法我两空的自性境界。

仅从概念的认识来说,这两点要理解清楚:当进入诸法没有我相,诸心不着法相,这种境受,就叫诸法空相。这种境界当然也就能够进入本源自性的那个境界,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受。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句话,就成为佛当年鉴定自性的三大标准。

所以,如何鉴定自性?记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而后来,这三句话的思想又进了惠能大师的《坛经》。

讲到这儿,我们想一想,神秀那个偈子是怎么写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心有垢净,性无垢净!所以,神秀当年似乎没有读通《心经》。如果他读通了《心经》,一看“不垢不净”,他一定会拍桌子,哎呀,我怎么写这个身心清净呢?

自性这三条“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法印。也就是说这是佛陀自性的法印!法印,就像印符一样,需要两相印合。无论是谁,说得对不对,我们用印来印一下。这一印,对不对,便有所依循。

如果你已在色空无二的境界里了,再往前精进,理论上就可以进入到法相空的境界,然后进入到自性本来的境界。这个时候,就是本如自性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当然,这只是说理,换句话说,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行深、印证自性,在《金刚经》的印证中,还不在这里。这里只是提到这些,讲了那么几句。

自性之说,这里说的是空相,有些经说的是实相。那为什么这里要说诸法“空”相,不说诸法“实”相呢?因为这是讲空观的经。好,现在我问你们,法空相、法实相,有何异同?哪个对?

空实一体。说空相、说实相,两者界定的角度不同。当我们讲实,这个实,是真的意思,不是说满的意思,不是像东西一样,里面装满了;或像物体一样,里面是实体的,不是这个意思。

佛经上的空,是对世间实有之虚幻而言;实,是对心智虚有之虚幻而言。所以,空、实,都是指的真和正。

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佛经,从它的规模看,从它的内容看,都是当时中国佛界思想的反映,并非佛祖时期印度人的概念或观念。千万不能把现有佛经的问世,看成是同一境界、同一时期、同一佛祖所说的话!

比如说《心经》中的般若观空的空观概念,也只是当其时的一种破有相有执的一种透悟方法。可后来在传承中又发现,观空入定,有些人会定入极端而落顽空之空定!慧能时期的卧轮,便是典型的一例,慧能因此而直指其弊端而作偈否定之。自后佛界便由此而提出对空定的批判,而更以《金刚经》的“应生无所住心”之经言为指导,从而产生佛门禅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慧能顿悟禅。

那这个空定的批判思维,到底是佛说的吗?我在佛经中似还没有看到。我想,既然佛祖没有提到,那它应该还是在中国道、佛文化中自己产生的一种智慧反证。大家想一想,佛要是说了,那早年的经书就应该有了,为什么佛祖当年没有提到?现在,早年的经书没有,而后面才产生了批空定的说法。显然,这批空之见,应该是佛法东流神州大地以后的事。

道家入定的传承,远自老子的恍兮惚兮,与孔子的坐忘,其传统早见各方面的书载。关于空定,道家名曰“死定”。而“死定”的说法也早就有了。这么看起来,佛教中很多宗旨,都受我们道家的影响,受中国文化在道家发展中的影响。看起来,道佛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相互取长补短。

古典佛经,的确还没提到这个顽空空碍的问题。而般若观空,则倡一空到底,不仅五蕴空、六识空,甚而连及天地万有空,最终竟然观破至十八空、乃至更多的空。这样的强调,就使许多人在禅定中戮力杀有,少数执着的人便因此而从有碍而堕入空碍,废落顽固不复的空定竟至不复!这就是般若证性大法中的成功与失败的两个侧面!这也许正是慧能当年重视《金刚经》而不重视《心经》,在《坛经》中居然没有提到《心经》的一大原因!

后来由于慧能力主斥空,才纠正了这之前的般若系观空法门所倡导的空定流弊,解决了这个一偏倡的失误!这个问题,即使是慧能,或慧能的老师五祖,那是唐代人说的话,也已经不是“如是我闻”了,只能说这是中华佛学的发展。

好,再提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动不动就说,我的功行修到多么高了,今年比去年高多了。这话对不对?

读《心经》,一时很难读进去,融会贯通,融为一体!这个问题,不论,则是就终极而言,无得;要论,则是对过程而言,有得。

进退高低,亦同此理。就自性而言,但凡未了,是如阶次,难说高低,终皆准备;就道行而言,如是阶次,一臻一过,越高越近!

所以,如果从究竟上看他,啊!他还在增减上,还在高低上,差得太远了。因为就了证而言,增减和高低,对自性来说,都没有意义。所以,《心经》最后要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里,没有什么可得的,当然也没有什么增加的,没有什么减少的,也没什么失去的!因为,自性不能增减,当然也无高低、进退等差别,不然那就不是自性。

所以,当我们要悟证一个问题,必须要界别各别境界,不然就会混说,让对方听了不知所措!所以说,当某人悟证了一个问题,他一下子觉得,哎呀!我通了,高兴得不得了。你别高兴,那只是后天的思维通了。但是也要向你祝贺,为什么?因为你对应的气脉比原来是比较通和了,你又更上一层楼,当然应该嘉许。如果这个对应的气脉不通,你让他想十年也想不出来,因为他没有悟,气脉未畅,当然他就不可能行布而成妙想。

学《心经》,你们都学会了自性三法印。好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想,大家差不多都能背了。现在我就可要问你们一个问题:既然是:不生又不灭,那么,自性立在哪儿,怎么立?

本来就在那儿,在哪儿啊?总要有个立的地方、方式吧?

注意了,注意了啊!还要注意这下面的话: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袁仲

编辑〡蒋华徐畅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

▼经典晳解精彩回顾▼

仿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陆锦川

仿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二).陆锦川

仿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三).陆锦川

仿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四).陆锦川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