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7687.html佛教信仰者以“佛陀”为导师,持证佛陀的慈悲、智慧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善人格而成为“觉者”。「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具有圆满智慧的人。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佛法修持者通过践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来使自身的心性智觉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人格圆满的“觉者”。因此,佛法的核心持证内涵是以“人的成就”来达到“法的成就”的,通过人人的心性智觉的完善来使净化人心与社会,人善世必和,这就是“佛法世间、世间佛法”!“自觉”是以自净其意、六度万行使自身对诸法缘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对自我规范约束的觉悟,因此又称“正觉”。“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并广行“六度”,故又称“等觉”。“觉行圆满”是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正等正觉”,得无漏清净智破除根本无明、断尽见、圆满人格的“觉者”。“佛”如同世间法各学科之博士一词,只要具足同样资格,任何人均可称之。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只要能证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释迦牟尼始创佛教,教有“三宝”佛、法、僧,佛为三宝之首,称之为“佛宝”。“佛宝”具足六种微妙功德:1.有无上大功德田;2.有无上大恩德田;3.于无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贵;4.极难值遇,如优昙花;5.独出现三千大千世界;6.圆满世间、出世间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故,佛宝有不思议恩。佛既为觉者、智者,所以世人学佛的目的不外是要开智慧,求觉悟。觉悟之关键在于去除烦恼障及所知障。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以息三*而明三慧,即可“自觉”见性。而后能“觉他”,而后弘法利生。当觉行圆满具足便是“三觉圆,万德具”的佛陀了。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清净自性与佛无异,只因被无明烦恼所覆,因而不能显发,犹如明镜蒙尘、明月为乌云所覆。学佛即是去除烦恼,开显佛性的持证。《圆觉经》说:“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吾人学佛,亦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本具,但不经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学佛要明了自己佛性具足,精进修行,则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论是多么顽劣愚痴的众生,也终有开悟、见性、圆满觉行的一天。觉者“佛陀”由于应化不同,因而佛教将不同“佛陀”应化对应别号,即代表“因”的“弥勒佛”,代表“果”的“阿弥陀佛”,代表“性”的“毗卢遮那佛”,代表“言”的“卢舍那佛”,代表“行”的“释迦尼佛”,代表“愿”的“阿閦佛、药师佛”等…,佛佛各异而具足一切智慧无有差别,诚所谓“佛佛道同”也。觉者“佛陀”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每号各有意义。一、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之意,又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动,“来”是指佛陀的应化身为救度众生而来“如来”意谓佛陀在如如不动的法身中,因悲悯救度众生,应化而来,故曰“如来”也。二、应供:是指佛陀经过累劫的修行、度众,证断三惑,超越二死,积聚福德因缘,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累劫弘法利生,人天理应供养,故名“应供”。三、正遍知:又谓“正等觉者”,佛陀能正觉一切法、遍觉一切众,有别于二乘的自觉与菩萨的“正而不遍”。由于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也。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圆满具足。“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五行”则为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证得三明则“慧具足”,修持五行乃“福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也。五、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证悟无上菩提的觉者,已经超越生死对待。佛陀“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佛陀觉智圆满妙出世间,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妙境,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故名“善逝”也。六、世间解:佛陀具足彻悟十方三际的智慧,勘破诸法空相的“一切智”、勘破诸法别相是缘生而有的“道种智”,勘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种智”。佛陀彻底了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实相,故名“世间解”也。七、无上士:佛陀之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布诸法中涅槃无上,证诸果中正觉无上,故号“无上士”也。八、调御丈夫:佛陀慈智双运,起方便手眼调御修行者之心性空明,使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涅槃正道,犹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九、天人师:佛陀为人天导师,示导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证三学、广行六度。众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脱烦恼,故号“天人师”也。十、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具备以上十种名号者,即名“世尊”。世尊,为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之人。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佛以法性为体,故名法身。“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指的是佛陀自证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阿罗汉和菩萨虽然也能证得法身,但是不够圆满,如《华严经》云:“如来法身与菩萨法身,其体虽无别,于功德威力则异也”。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报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报身是佛陀历劫诸世以法身为因修习六度万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所获得的佛果的驻世肉身。佛陀经过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圆满报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修一百劫,始得庄严一相,故经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应身:又作“应化身、应化法身”。此指佛陀应大事因缘、众生根机,以大悲愿心随处随类权巧化现的种种身相。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菩萨为救渡众生,方便化现三十三身,时而显现佛身,时而显现凡夫身,时而显现龙天护法身,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普门应化示现之身也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离众患,毕竟安乐,十力具足,妙用无穷,万古不变,历劫常存,福智圆满,自他兼济,万德庄严。佛陀虽然自证圆满法性,然而法身无相,不能为众生所见,因此,佛陀示现报身与应身随顺众生万千因缘而令之得度。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一、处非处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二、业异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三、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五、种种胜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六、种种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恶道、圣道所至处。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众生过去世种种事。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以及未来受生之处。十、漏尽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四无所畏”又称四无畏,指临众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佛陀觉知诸法,住于正见,无所怖畏。二、漏尽无畏:佛陀自信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三、说障法无畏:佛陀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四、说尽苦道无畏:佛陀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指以大悲摄化,恒持正念正知,即使在此三种情况之下亦无有欢喜忧戚之情:第一念住:众生热心闻法行教时佛不生喜心而安住于正念正知。第二念住:众生不敬信佛法不生忧心亦安住于正念正知。第三念住:众生中有信与不信佛法者无喜也无忧而安住于正念正知。佛陀应身涅槃已经两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只能瞻礼到佛陀的圣像,初学者也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对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稍有认识。佛陀的圣像,有人说这是偶像,为何要向偶像顶礼?有些耶稣教的传教师批评佛教徒「拜偶像」。其实,向偶像敬礼,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偶像观念,而且从事相上来说,佛教徒修行应该要有目标,偶像可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修持,透过瞻仰佛陀慈悲的圣像,摄心正念,顿息贪瞋妄念;礼拜佛陀庄严的相好,行为自然端正,不敢放逸。我们对圣像恭敬顶礼,此时凡夫心和佛陀心交流,就会有所感应。所以,学佛者要向佛陀圣像顶礼。佛像起源于何时呢?《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中佛陀叙述地藏菩萨过去世生为婆罗门女,为了得知母亲受生之处,求助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有佛像的供奉了。佛陀圣像的种类很多,有木刻石雕、金属铸造,也有用绢纸画印,佛陀的慈悲庄严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之思。佛陀画像之始在《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东汉时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国途中,见优填王旃檀雕像,请画师依样画了一幅,带回洛阳。皇帝见后,敕旨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丹素流传,以至于今。佛陀圣像之中,有立像、坐像、卧像、飞行之像等多种,每一种式样都含有深刻的意义。其中的飞行象是化佛飞行空中之像,立像有两足并立的直立像,有一足向前的展足像,有重心在前脚的蹴立像,象征忙于教化,显示佛陀对他体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满无限的热情,虽是功行圆满,也终日不休息地为服务众生。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就一定先要了解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方),取名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诞生后七天后摩耶夫人弃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成年后,娶耶输陀罗为妃,不久生下罗睺罗,后来成为佛教第一位沙弥。悉达多太子虽然出身贵族,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感于生老病死人生无常,逐生起出家求解脱的悲心。为究彻「人生没有衰老的现象、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死亡的恐怖、所有的东西不损不减」这四个愿望,于是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开始十二年的修道生活。太子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等苦行未能令他开悟。而后证悟到离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逐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羊女的供养,随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立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经重重魔考,彻见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正觉。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三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佛陀教化的对象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信仰,度拜火教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外道舍利弗、目犍连等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佛陀一生弘化度众无数,但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种灾难。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木枪刺脚、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背痛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佛陀为了度众应现这些灾难,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至八十岁仍然带著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进入涅槃,虽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陀进入涅槃,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无疑是一位践行人格平等、圆满人生的伟大觉者!佛法僧三宝,佛依法而证悟成佛,僧因住持正法而为人天师范,故三宝以法为中心,以法为尊贵。法,梵语“达磨”,意译为“轨则”。法的定义泛指宇宙万有,世间的森罗万象,大到高山海洋,小到微尘砂粒,乃至人见解等,都称为“法”。所以,一朵花、一颗树,一桌一椅、一人一事,乃至一个念头等,都称之为“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宣说,但非佛陀所创造,《大智度论》曰:“从缘生之法,无本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杂阿含经》卷十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因而“法住法界”,“法”无所不遍,无所不在。佛陀以“正法”为身,所以“法身”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以世间人的观点来看,三藏十二部经教才是佛法,然而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每个人的自心本性无不具足一切清净“法性”,故学佛应该反求自心,切莫心外求法。法的意义通指“任持自性”和“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指法能保任执持自体性相而不变不失,人有自体性相,花草树木亦自体性相,一切万法亦各自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指“法”皆有一定的规则,能够使我们对事物生起了解、认识。就轨生物解乃指认识的标准、规范、教理、善行等。佛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余门,内容虽然无量无边,然而总括不出“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色与心、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小乘与大乘”之别。就法之分类而言,最常述括诸法者有俱舍宗的五位七十五法以及唯识宗的五位百法。佛法是佛陀所觉悟即身成就之真谛,佛教则指佛陀的教导、开示之义理。佛教讲的一切道理,称为佛学,或称佛教学。佛学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典与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是一门丰富、深奥的学问。广义的佛学,含摄教、理、行、果等四法。教法与理法是显理的,行法与果法则是实证的,二者不偏不倚,不可偏废。佛法依之而行,可绝思虑,去缠缚,得自在;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转迷为悟,超凡入圣;可成就正等正觉,到达涅槃彼岸。是故佛陀说:“我初成道,观谁可敬可赞,无过于法,法能成立一切凡圣也”。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里,最初直畅本怀,讲说《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说教,又再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感化无量数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之为“八风”,这八种顺逆能动摇情绪让人心神不安。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法集经》云:能说空者,世间之法所不能坏。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为八?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不生忧喜称讥之音,而无欣戚毁誉二法,心不高下,于诸苦乐,不贪不厌,如是世法,不能破坏。人异于禽兽者在于能够省过。《增一阿含经》卷九曰: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忏悔”乃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有罪忏悔不仅可以净化身心不复再犯,消除罪业,并能增长善根。佛陀在《五分律》卷三说:“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佛陀在《罗云忍辱经》说:“忍之为明,踰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燿,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沈的枢纽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然“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皆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的良药,犹如百川归海,原同一味,只因众生根机有利、有钝,佛陀不得不开设权实之教,乃至有先后次第之别。如将佛法分为五乘,即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机众生需求而依次施设之持行法。“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陀依序为人乘者说受持五戒法,可脱离三途而生人道;为天乘者说修十善法,可生天界;为声闻乘者说修四谛法,可脱离三界而成阿罗汉;为缘觉乘者说修十二缘起法,可脱离三界而成辟支佛;为菩萨乘者说行六度法,可越三界二乘而得无上究竟的成佛果位。明因缘果报,轮回转生,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法,是人天乘;明生老病死,对人世生起厌离,希求了生脱死,依四谛法修行,是声闻乘;比声闻乘利根,无须闻法,但观十二缘起,即可自力觉悟,是缘觉乘;知他我同体共生,不自求解脱,更发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修习六度,拔众生之苦,施予众生快乐,这是菩萨乘。人天乘恋世;声闻、缘觉乘出世;菩萨乘是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独善其身。五乘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次第进趣于大乘而直达佛乘,所以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阶,而佛陀出世的真实意趣,主在化导众生由人乘直入佛乘。行者若依五乘佛法循序渐进修行,必可证得真如法身。——摘录于(释行武上师)微博释行武--佛教直系八十八世,禅宗六十一世,曹洞宗宗五十一世、子孙僧系三十二代传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