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菩提树下荷兰艺术家在上海第十五回丨开幕式 [复制链接]

1#

UnderTheBodhiTree

菩提树下

屠宁宁、马南、王志刚、万鹤庭、陈海蓝、龚斯悦

Opening

开/幕/式

7月10日下午,“菩提树下——荷兰艺术家在上海第十五回”活动,在莫干山路99号如期举行。荷兰王国驻沪总领事万鹤庭先生到场并致辞祝贺。荷兰艺术家埃德与彼特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次展出他们的作品,也收到了埃德先生代表荷兰海牙皇家美协发来的贺信。

整个疫情期间,文化交流和美术交流也受到很大影响,唯其如此,这个小小的展览才愈发体现出其特色及不同以往的意义。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友人,顶着炎炎夏日的高温,兴致勃勃。五十多位嘉宾和新结识的外国友人畅谈无阻感谢龚斯悦女士引进的这个项目,感谢艺术家王志刚先生到场并发言。同时也感谢长期支持我们的孙树森夫妇;感谢资深社会学专家王蕾女士、诗人舒冲先生的莅临,感谢前百联集团总裁贺涛先生的捧场,这个下午是美好而快乐的。

WangZhigang

王/志/刚

王志刚这次展览的《祂系列》,是他最小的一套由32个“祂”组成装框的、面貌相似性极高但却在细节上均有细微变化的作品。据我所知,关于祂,迄今为止至少已创作了数千幅,连绵不绝尤似未有穷尽。其中,他还尝试在某组系列的材料上做比较特殊的处理。他对X片和胶片产生了浓厚兴趣,针对他的各种“祂”,王志刚选择相关X光片进行叠加,以及在纯胶片上绘制。他认为胶片的透明性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看来,王志刚的“祂”具有相当人格化标志,他的确没有特别做某种神圣化仪式,而这里面最关键的语义部分,更倾向于同意万物生灭的法则以及微妙的轮回时空的存在。此外,王志刚在以纯胶片替代传统画布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使某种佛系题材通过画面获得一种更为纯净的效果;着意于此,因而也非常有当代性,包括新装饰意味。

艺术家王志刚部分作品。

EdvanderKooy

艾德·瓦特科伊

艾德先生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艺术家,他早期的巨像作品,源自对服饰的迷恋,尤其是东方女性服饰的迷恋;艾德先生这次提供的风景作品,继承了荷兰海牙画派的传统风格。海牙画派有许多前世今生的外衣,其中也有称为“灰色画派”的。例如GerardBilders认为他寻找到一种非常适合满足他缺乏的表达:那是一种有色彩的灰调,“一种温暖而芳香的灰色印象”。

“海牙画派”这个名称由艺术批评家JacobvanSantenKolff于年提出,他用“一种新的观看和描绘方式”、“尝试传递情绪,视明暗胜过颜色“”对所谓‘阴天效果(badweathereffect)的极度偏好“和”灰色的情绪“等词句来描绘这个画派。

在海牙,我们在沿途公路上可以看见叶子卷曲的奇特树木和堆成卷筒般的草垛,这些都是早期荷兰艺术家作品中熟悉的场景,埃德先生为画展提供的正是一幅具有如此轻缓调子的暖灰色的风景,树木摇曳的风姿与光影的游移变幻,使画面显得格外开阔。此外,他创作的风景肖像作品,也可以看成为是他关于巨像绘制阶段性的代表作之一。

万鹤庭先生于艾德先生作品前致辞祝贺。

PietWarffemius

彼得·瓦尔霍菲尼尤斯

彼得先生是巴塞尔的常客,他在海牙的工作室与旧皇宫隔河相望,因此他作为荷兰皇室的上宾,想必有此风水学优势。当然,彼得全然不是一个天生的宠儿,他的绘画经历是一个特殊机缘成就的。他所有的灵感与童年从树上摔落有着密切关系,他为了找到这种由秘密连缀成的原始基点,他甚至寻找到印度,并最终以近乎崇拜的方式,展开了对树的颂歌。在彼得先生作品里,树的题材近乎绝对多数,无论架上还是雕塑、装置,都与之相关。他的图式是唯美而浪漫的,包括音乐,一种关于自然、树木的“神曲”聆听,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都是用类似五线谱上的音符、符点、节奏在做素材,表现为树木的根与芽,一种蓬勃的有韵律的生机,成为可视可听的存在。

彼得抱着西方经典哲学尤其是笛卡尔的思辨沉思,寻找东方精神中自然混成的智慧财富;不期而遇的对面相逢,成就了多少有关艺术和思想的悬念?根据这些,彼得先生用画笔表达了这些内容,是如此令人感动。

彼得先生部分展出作品及展览部分展出工艺品。

XieZhongming

谢/忠/明

谢忠明在展览上亮相则完全是一个意外。作为受过些早期美术训练的他,在进入工作的二十多年内,职场生涯使他更像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电影、音乐是他的另一个世界,由此在这个世界里,渐渐地成了艺术爱好者,并在某一天,忽然拿起了画笔。他的这种现象大致符合博伊斯“大美术”观,在“人人皆可为艺术家”的旗帜下,他创作的倾向也有许多敦煌印象在发酵,色彩明快而大胆,线条果断、放任。谢忠明从一开始的写实又突发地进入了表现领域,其中充满了他个人的实验趣味,也包括抽象。这次特别展出的习作,也是此阶段较为完整的创作。

艺术家王志刚于谢忠明作品前。

展览虽然很快即将结束,开场白也许就成了结束语,然而我们在预展到公开展览的近一个月内,接待了许多行家,其中有资深艺术批评家、艺术家、企业家、学生,所以它也是这个炎夏富有诗意的收获。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预展在“斯言”再会,我们预告:内容会精彩。请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