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植树,植一片禅境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3·12植树节

草木无言,静默生长

时光涤荡化作木质里沉稳的年轮

远山蓊郁的林海中

曾留下谁的足迹

……

佛教常以“种子”为喻

演说因缘、业力

一颗种子生长的过程

虽然离我们遥远

却与世界息息相关

植树

在这方寸天地中

一颗向上生长的小小生命

与我们,有着微妙缘分

佛经记载,佛陀坐在菩提树下,讲说佛法,有花朵如雨,瓣瓣飘零。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一种对世界的洞察。这也是一种禅悟的方法。高僧大德参禅时,趺坐树下,或者山洞里,或者佛像前,眼观鼻,鼻观心,平心静气,渐渐让自己走入一个无我无物的世界。有时,植树亦如坐禅。我曾想,若能出家修行,参禅之余,在三月的春风中,在清明丝丝的细雨里,无事的时候,会袈裟飘飘,走出寺庙,在山崖上,或者溪水边,栽上一棵树,或者几棵树。禅悟,是一粒洁净的种子,种在心里,也种在福田里。栽一棵树,也在自己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也播下一种洁净和美好。从此,在木鱼声声后,心里会想,不知树长高了没有,不知树色可能撑起一片阴凉,不知蝉鸣是否在绿色里流淌。佛陀从未劝人不思不想,只是让人止息对世俗欲望的追逐。诵读佛经,就是一种思想;心装善良,也是一种思想:这些,能不想吗?那么,心里牵系着一棵树,也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洁净的,是清明的。一次,我去五台山朝拜。远远看去,面前一面山崖如铁铸一般,直插云霄。山上一棵松树,松下隐隐一石。待到走近,松下不是石头,是一个清瘦的僧人,背对松树,双手合什,正在参禅。松树不直,树身如龙一般盘曲着,上面松针细密,流淌着一片绿色。那一刻,山静,水静,天地皆静。我的心十分清静,没有一丝沉重,仿佛在听着佛法。植树,给自己参禅营造一处寂静之地,一处清凉之地,也营造出一片禅悟之地。平日,功课结束,来到树下,看着一片绿色。这片绿色是自己栽植的,是自己浇灌的,此时,心里就有一种喜悦,一种满足,淡淡地满溢身心,也是一种禅悟。古人说:“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话飘然洒脱,很合乎陶渊明的锄豆南山、采菊东篱的归园田居生活。陶渊明本身就有着佛教思想,这句话也有着一种佛教思想在内,有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思想。僧人栽树,菩提树固然好,松树也不错,其实,植柳溪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柳树易植,也易活易长。山寺三月,春风刚刚吹开枝头的桃花,透过僧寮窗户,隐隐看到,远山梨花如雪,点点点缀。此时,折了几根柳条,芒鞋袈裟,走向山寺旁的溪边,选择有大石的地方,插柳水边,拣几块石头固定住就可以了。古人文章里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文中,固然说时光飞逝,更有着柳树易长的意思。是的,柳树易长,几年即柳色如烟。此时,对树坐禅,正是恰好。清闲之后,一个人对树独坐,柳枝在三月的风里轻轻地飘拂,柳芽嫩嫩地冒出来,带着一种鹅*,一种青嫩。参禅的人的心,此时也一片鹅*,一片青嫩,仿佛有一群生命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坐禅人的心因此饱满而柔软,里面满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热爱。那么,再转身离去的时候,他的心一定是温润的,是善良的,是对一切都带着慈悲的。很多人说佛教追求寂灭,这是片面的。佛教的寂灭,是针对名利贪欲,针对酒色财气,而不是美好和慈悲,否则,佛教提倡“走路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又从何说起,万物皆空,蝼蚁何在?飞蛾何在?读佛经,不只是敲着木鱼,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地念着,还要深入领会佛陀的意思。佛陀不是清冷的,不是心如木石的,他是一位可爱的哲人,是一个心装大爱的老人。就如学习孔子的思想时,不要将孔子当做一个孤倔的老头,他同样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他们都生活在俗世,他们的理论都接地气,因此才广播开来。他们都有着一种大慈悲心,大仁爱心,因此,几千年来,才会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世人的称颂。在一朵花里理解生命的真谛。在一片叶里领悟世界的玄机。同样,在一棵树下,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世界的美好。栽一棵树,扯一片绿荫,在一片绿荫里领会佛教的深意,领会佛家的真谛,是一种参悟,是一种禅悟,也是一种心悟。佛不在远,在举手投足间。佛不在西天,就在你的心心念念。坐在一棵树下,听着一声声蝉鸣:“吱啦——吱啦——”那是一声声的偈语,是一声声的禅唱。一个小小的生命,在解说着一种深奥的禅机,在点拨着一个个深迷于红尘中的人:生命太短暂了,就如朝露,就如一只蝉,只有一个短暂的季节。那么,作为一个生命,应该如何活着呢?就应该远离红尘,远离名利,临风饮露,对着长天暮云,保持一种自然,一种洁净。吱啦——吱啦——知了——知了——生命就得有一次顿悟,有一次清空自己,清空灵*的过程。生命的过程,不是为了争夺,不是为了攫取,不是为了贪占,是为了洁净地走过,为了无嗔无怒,无贪无欲,带着一种大慈悲心,一种大怜悯心,从红尘中飘然走过,去拯救每一个灵*,度过每一个彼岸的沉迷者。唐代诗人王维年老时,面对朝局肮脏不堪,世俗的污浊无极,长袖一挥,离开宫廷,走入辋川别墅,无事的时候,对月弹琴,引吭高歌。空山无人,对影相伴,诗歌中表达着一种白荷灼灼之心,和轻灵如月的空净,因此,被称为“诗佛”。他在诗歌中就写了自己听蝉悟道的过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蝉声如水,能洗尽人心。禅唱如偈,能促人惊醒。蝉声平直,能让人心静。植一棵树,引一只蝉,可以引来一声声梵唱,如暮鼓晨钟,一声声抛洒在天地间,也一声声涤荡着自己的心,和寺院古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蝉鸣如此,树叶上的露珠也可如此。僧人也有烦躁时,因此,才有高僧说:“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高僧大德尚且如此,一般人更是如此,那么,就要“时时勤拂拭”了。观赏露珠,倾听露珠滴落的声音,就是一种拂拭心灵的过程。一粒粒露珠就那么圆润,那么晶亮,那么洁净,仿佛在映衬着天地,映衬着宇宙,也映衬着参禅人的心。那一刻,参禅人的心也是清明的洁净的,是一尘不染的。那一刻,参禅人处于光风霁月中,进入一种禅境,心也化成一颗露珠,没有一丝渣滓。至于面对落花缤纷,拈花一笑,则不一定非得菩提树了,任何花树,栽植一棵,皆可达到此种禅悟。一朵花,蹁跹如蝶,落在参禅人的衣襟上,或者肩膀上,或者手臂上。参禅者轻轻拈起花朵,拿在手里,放在面前。花香细细而来,花色犹如微笑,一朵花就是一个青春的生命,就是一个人生的影子。这是多好的一个生命啊!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啊!即使陨落了,凋谢了,仍将自己最后的芳香,最后的美丽,呈现给世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如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值得敬畏,值得爱惜。佛从未离开芸芸众生,而是紧紧牵系众生,十分细腻。植一棵树,领会一下生命的真谛。佛陀在菩提树下参悟佛法。其实,每一棵树下都有着一种禅悟。种树,种一片清凉世界,种一片禅境。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

余显斌图片

传媒中心美编

妙知编辑

慧法来源

《空林佛教》年第4期/总第期往期推荐参禅的难易“菩萨”究竟保佑谁?春生万物,慈心护生,是时候学一点“放生”知识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